第四章考試帝國隋唐(1 / 3)

從本質上講,大一統的官僚帝國是排斥貴族化的。因為它必須保證擁有最多的納稅平民,同時要使得官僚體係的大多數成員是流動性的,而非世襲的。隻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央集權國家的實力,才能使得社會精英不斷地被吸納到管理階層來,更重要的是確保帝國的皇帝對管理層的人事權。

所以,隻要還維持這種郡縣製的君主體製,貴族化發展就不僅要受到其製度內在邏輯的抑製,也會受到製度外殼的限製。門閥政治說到底,隻是官僚政治的一種畸變,隻要官僚政治的邏輯還存在,遲早會糾正這種畸變。自東漢以來,豪強門閥與皇權之間的爭鬥,實際上反映的是製度的內在邏輯與貴族化因子的衝突。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豪強門閥,是一種不完全形態的貴族。他們雖然可以實現身份地位的世襲化,但卻難以恢複西周時大小宗的宗法製度,難以堅持嫡長子繼承製。據陳寅恪先生的考訂,南朝士族社會不重視嫡子,“不諱庶孽”(參見《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200~201頁。)。不堅持嫡長子繼承,貴族的地位就不穩定,總是處於內部動蕩之中。即使隻有幾十個望族,如果嫡庶不分的話,國家也不可能保證所有望族子孫都有足夠的好位子。更何況,魏晉南北朝的貴族門閥,多數要憑借做官這一途徑,才能成就地位。這樣勢必難以脫離皇權的束縛。有這樣的先天不足,在跟官僚帝國體製的鬥爭中,貴族門閥實際上是難以取得最後勝利的。

北朝的製度基本上是南朝的因襲,門閥政治也不例外。但是,北朝基本上是少數民族統治。雖然這些少數民族多數都存在漢化趨向,但這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反複,就是說有反漢化甚至胡化的可能出現。所以,北方遊牧部落的文化,難免會對北朝政治產生影響,影響到北方士族“辨氏族,明人倫”的努力。同時,北方遊牧民族作為統治民族的存在,使得北方士族不可能像南方的那樣,占據政府高位,少數民族出身的軍事貴族,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漢官最多也隻是一種補充。雖然北方也有皇帝認可的名門大姓,但更多具有招牌意義。況且,自北魏朝以崔浩為首的士族被殺後,北方士族的地位實際上一直處在下降線上。到了北周時期,北方士族中的名門已經墮落到要靠與低等家族聯姻,收取巨額補償費來牟利的地步了。

從製度演變的角度看,隋唐兩朝像是一對扣得很緊的鎖鏈。前一個創製,後一個繼承,珠聯璧合地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二次大的製度轉變。在這個時期,大一統的官僚帝製走向了成熟。

隋唐製度轉變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實現了官僚體係的考試錄用製度,即我們常說的科舉製。這個製度是一個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殘餘,保證了官僚群體的不斷更新,也保證了國家編戶齊民的穩定。從此以後,不管形勢有多大變化,土地兼並有多劇烈,國家的主要納稅對象自耕農都能保持在總人口的半數以上。社會的等級製也被適當地限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而且圍繞著現任官員的官階伸展自己的梯子,最大限度地限製了世襲化的趨向。

第一節隋朝的創製

北魏自孝文帝大規模漢化之後,統治階層中不願意漢化的鮮卑軍事貴族,出現了強烈的反彈,最後北魏分裂,形成東西兩部分。西部統治者宇文氏建立北周政權,最終統一了北方。宇文氏的成功在於,既保持了鮮卑人的戰鬥力,比照鮮卑人原來兵牧合一的軍事組織,建立府兵製,同時力求保持鮮卑的簡樸作風,甚至恢複原來鮮卑人的鮮卑姓,強令進入軍隊的漢人改鮮卑姓,呈現出鮮卑化的跡象。但是,另一方麵,他又模仿西周官製進行改革,恢複六官製,力求製造直接承襲華夏正統的印象。而且,經過改造的府兵製,逐漸剝奪了各府將軍的掌兵權,將府兵直接置於皇帝控製之下。就這樣,在漢化與鮮卑化之間走鋼絲的宇文氏獲得了成功。但是,走鋼絲維持不偏不倚相當困難,周武帝以後,繼承者滑向了鮮卑化的一邊,結果激起了已經勢力很大的漢人普遍的不滿。身為外戚和勳臣的楊堅,乘機代周而立,建立了隋朝。

隋朝的開創者對於製度建設從建國伊始,就表現出空前熱情,顯示出新朝氣象。

首先,恢複並且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機構,確立了中書省(時稱內史省)草詔、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的三權分立製衡機製。尚書省各部分工也進一步明確和固定。經過一個不長時間的過渡,形成了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門,每部下轄四個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轄的司,均跟本部事務相關,形成一個整體。隋朝在那個時代,應該是世界上分工最明晰的政府。後來的唐朝,隻是將民部的名稱改為戶部,除此以外沒有任何變化。三省六部進一步確立之後,原屬九卿範圍的各個監寺的地位繼續下降,淪為可有可無的輔助性機關。這樣的六部與監寺格局,奠定了此後官僚製帝國的基本行政架構。這種架構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年,才被從西方引進的新式現代政府體製所取代。

其次,隋朝整理了魏晉以來混亂的地方區劃,廢除了所有的僑立州郡,將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改革後的州比秦漢時的郡還要小,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勢力,以便於中央管理,但也使得地方區劃過小,難以形成自主性。

其三,隋朝開創了科舉製,這是官僚體製的最大轉變之一。隋文帝楊堅雖然廢除了九品中正製,但卻回到了漢代地方推舉的老路上,這實際上已經行不通。隋煬帝楊廣,雖然被正史譏為空前的昏君和暴君,但在製度創新上,卻有獨到之處。正是他開創了考試取士的新製度。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十科舉人,其中就有“文才秀美”一科,而且是最為隋煬帝所看好的。隨後十科減為四科,還是有“文才秀美”科,即進士科,進士科的取士,以考策論為主,考試在中央政府舉行。漢代實行察舉製的時候,也有考試,但是取舍主要依靠地方推薦,考試隻是輔助手段(實際上,就是九品中正製下,世族子弟為官者也要多少顯示一點文才才行),而科舉製雖然也要靠地方推薦,但考試卻是取舍的主要手段。從此,中國選舉製度開辟了以考試作為人才取舍主要標誌的科舉時代。當然,南朝末年整個士林雅好文章辭賦,蔚成風氣,影響到北方。上流社會以文采相尚,也對以文選人的選舉製度的產生有促進作用。隋煬帝本人也具有相當的文才。據說,他曾經誇口說,就是跟士大夫們比文才,他也應該做皇帝的。有幾個比他詩做得好的大臣,都被他借故殺掉了。這雖然表現了他的殘忍,但也說明他的確非常重視文才。這也為後來整個社會重視詩歌、重視進士科的風氣開了頭。

隋煬帝愛做詩文,但有人超過他,就感覺不快。司隸薛道衡有佳句過之,遂尋事殺之。薛死後,煬帝還恨恨地說,看你還能作“空梁落燕泥”不?隋煬帝一次作《燕行歌》,令諸文士和之,著作郎王胄之作與煬帝不相上下,由此被嫉恨,王胄居然因此丟了命。王被害之後,煬帝也恨恨地說:“庭草無人隨意綠”這樣的詩句你還能寫嗎?(劉餗:《隋唐嘉話》上)

其四,隋朝完善了府兵製,建立健全了掌管與訓練府兵的折衝府。在中央一級設置十二衛分管兵府,使寓兵於農的府兵體製更加製度化。

其五,隋朝整頓了長期以來混亂的律法。本著從輕的原則,刪繁就簡,製定《開皇律》,共有名例、衛禁、職製、戶婚、廄庫、擅興、賊盜、鬥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卷。這部法律廢除了車裂等酷刑,而且將死刑終審權收回中央,死囚須經大理寺複核才能執行。後來影響很大的唐代《貞觀律》、《永徽律》,實際上都是《開皇律》的修訂。其法律精神一直延續到清代。

最後,隋朝還開始著手重建禮製,清除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痕跡,比如恢複漢姓,恢複漢族文化習俗。其中,最重要的是恢複禮製。實際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了極個別以外,大多都有自己的禮儀規矩,但是隋朝以繼承漢人正統自居,故而強調要恢複周禮。但實際上,據陳寅恪先生研究,隋朝甚至後來的唐朝所實行的,不過是南朝禮儀和北齊禮儀的複合體。

隋朝雖然完成了大多數製度的創製工作,但是,由於隋煬帝這個精力過於旺盛、卻又少不更事的年輕皇帝的緣故,結果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顯然,作為一個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國度,盡管幅員廣闊,國力強盛,但如果一味地大興工程,盲目地對外開戰,還是很快就會耗盡國力的。好在繼起的唐朝幾乎完全繼承了楊家開創的製度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在政策上又刻意避免了前朝之失,結果成就了曆史上的盛世。

第二節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製

唐朝統治者是眼看著強大的隋朝,怎麼樣突然雪崩式倒塌的。而李家父子能夠取而代之,雖然憑的是馬上功夫,不是像前朝那樣,“奪江山於孤兒寡母之手”,但主要還是隋朝政治的失策,才給了他們機會。一般來講,後一個朝代往往注意汲取前朝教訓,唐朝統治者當然清楚,自己的成功實際上建立在隋朝的失誤上。他們理智地意識到前朝的失誤多在政策層麵,而製度建構卻是應該肯定的。唐朝統治者是漢化的少數民族,跟楊氏家族這種帶有胡人血統的漢人一樣,同是北周的軍事貴族出身。在統治大思路上,他們實際上是心有戚戚焉。

從隋朝起,三省長官就已經是正式的宰相,但是,有時候也讓其他官員參與進來,給他們以“知政事”的名義,因此也被視為宰相。唐代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製度,而且為了防止各機構之間的扯皮,實行了宰相集中議事製。三省長官和其他參與決策的官員,集中到門下省開會,開會的地點被稱為政事堂。日常所有政務,都集中討論,將討論的結果送交皇帝裁決即可。時間一長,政事堂成為一個高於三省的決策機構,三省長官實際上脫離了本部門,專一負責全國政務的處理。於是,三省的副職左右仆射,成為三省的實際負責人。後來皇帝幹脆不設三省正職,以副職替代,讓副職進入政事堂,於是宰相的官階降低了,更便於皇帝的控製。

在唐太宗末年,由於擔任中書省長官的人多年受到皇帝信任,所以中書省的地位日見提高,於是政事堂移至中書省。除了中書省長官以外,其他兩省的長官不一定是當然的宰相。無論擔任何職,隻要頭銜上加上“中書門下平章事”或者“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宰相。武則天專權以後,宰相之中出現了秉筆宰相,成為事實上的首相。由於政事堂成了最高決策機關,所以,必須有屬員參與辦事,但是,它又不是製度規定設置的機關,於是就從中書省抽調中書舍人,來政事堂辦事,實際的政令執筆者,就是這些舍人。由於跟最高權力中心如此接近,於是中書舍人成為具有實權的官職。

有唐一代,宰相會議是全國政務的核心。會議一日停頓,則國家政務一日不行,所以,宰相會議必須每天都開,而皇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政治跟西漢一樣,實際上可以說是一種君逸臣勞的模式。

政事堂每日所議之事,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一是日常事務,即每天的例行公事。這種事情均由宰相自己處理。凡事討論決定即可,最後形成一個書麵的意見,報皇帝例行批準,一般皇帝都是掃一眼就批。這個手續屬於走過場。二是宰相所認定的軍國大事,最好是在皇帝沒有意識到之前先行討論,拿出意見。在唐代的全盛時期,絕大多數政務都是由宰相會議首先提出,討論而後提出成型意見,最後才交皇帝核準。三是皇帝所認為很重要、而又為宰相們所遺漏的事務,由皇帝特意提交政事堂討論。比如,武後時期,一次武後要宰相們討論來俊臣等人停妻再娶的事情。當然,即使是這樣的事情,如果皇帝要求討論,宰相們也得議論一番。四是某些官員通過某種渠道,繞開政事堂,直接將奏折遞到皇帝手裏,或者某些下麵奏折上的意見,宰相們認為不需要處理,但皇帝有別的意見的時候,皇帝會將這些奏折交下來令宰相們討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凡是後兩種情況,宰相們如果認為不妥,可以跟皇帝唱反調,駁回皇帝的要求。當然,皇帝如果頑固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以交宰相們再議,直至將某些人撤掉,換上聽話的人來討論。顯然,後一種處置,往往會導致政壇波瀾,一般不會輕易動作。

政事堂按例供應酒席,極其精美。有一次宰相們認為飲食過於奢費,欲上報皇帝請減其料。侍中張文瓘(門下省長官,宰相之一)說,皇帝設此酒席,本是重視政事堂為行政中樞,禮遇我們這些身居高位者,把我們當賢才看,才這樣做的。如果諸位自己不稱職,那麼可以自請辭職讓賢,沒有必要減公膳,以換取虛名。國家看重我們的,不在於此,而宰相能不能辦好國家大事。如果能辦好事,這點酒席並不算奢費。(劉肅:《大唐新語》卷7)

但是,如果宰相總是跟皇帝頂牛,而這個皇帝又有點脾氣的話,那麼宰相往往是要被罷免的。如果有些宰相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很可能一味順從皇帝,做一個模棱宰相,完全按皇帝的意思辦事。不過,在政治還清平的情況下,這樣的宰相往往會受到朝臣攻擊,甚至可能到後來皇帝也會不喜歡他。因為皇帝也不可能事事自己拿主意,肯定有大批事務他沒主意或者不想拿主意。

第三節科舉製度

科舉製度是隋唐製度變革的關鍵,也是隋唐製度的標識。從此,中國的官僚製走上了通過考試補充人員的道路。這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無疑是一個創舉,一個過分超前的製度因素。正是這一因素,確保了中國傳統官僚型帝製的個性。科舉製是隋煬帝的創造,隋煬帝雖然在中國曆史上名聲很不好,是出了名的暴君,但在製度建設方麵,還是頗有建樹的。以考試取士就是他的一大創造。

1.科舉製度的科目

隋唐科舉科目先後有變化。隋朝四科取士,進士科為主。到了唐代,科舉考試日趨完善,其設置過的科目前後不下幾十種,不過,常設的科目不過數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明書、明史等。此外,還有特殊時期設置的開元禮科、道舉等。這些科目的設置,既反映了某種時代的“習好”,也反映了那時政府對各方麵專業人才的需求。

不過,科舉雖然科目設置比較多,其中除了秀才科由於期望過高,考試過於嚴格,取人太少,唐初就被停止以外,實際上隻有明經和進士兩科最為常見,其他的科目大多處於萎縮狀態。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整個社會以農為主,政府一般又不參與經濟管理,政府事務對專門化的要求不高,隻要綜合素質好,具有相當智慧,就足以應付政務,在仕途上也往往就混得比較好,反之,那些對某一專業特別擅長的人,卻往往長期沉積在類似刀筆吏的位置上,得不到發展。

(1)明經科。

明經科顧名思義,就是考儒家經典的科目。唐代將儒家經典分成三類,一類為大經,有《禮記》和《左傳》;一類為中經,包括《詩》、《周禮》和《儀禮》;一類為小經,《易》、《尚書》、《公羊》、《殼梁》屬之。其中《論語》和《孝經》是所有應試者必須充分了解的常識性儒學知識,是必考的內容。

考試的方式分為帖經和墨義兩個程序。先考帖經,即將一段經文貼上一句,讓你將之填上,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填空”。一般貼十條,能填上六條為及格——中上,七條為上下,八條為上中,十條滿分——上上。然後考墨義,類似於默寫。也是考十條,等級分類與帖經同。最後考策論,即對時務的議論看法。考試按成績分四等錄取,分別授予從八品到九品的官階。

策論是每個科目都必考的,往往形成一定的套路,幾科下來,大家都知道了,幾乎沒有人不會考,也沒有人通不過。而帖經與墨義則是看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相對來說,這還是比較容易的,考生隻要將有數的經典背熟就行了,不僅考試容易,錄取的比率也比較高,每年大約有10%~20%的錄取率。

明經科的存在與發達,表明了王朝正統意識形態對儒家倫理的依賴。漢代的察舉製通過舉薦和考試兩道關口來貫徹這種意識形態。經過玄學和佛教的衝擊,國家的儒氣有所減淡。隋唐統一,傳統意識形態開始恢複。統治者顯然明白,儒家倫理對穩固統治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事實上,不僅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就是每科必考的策論,也充斥了儒家氣息的說教。當然,由於唐朝的李家皇帝,冒充傳說是道家經典《道德經》的作者李耳的後裔,所以對道家、甚至道教情有獨鍾。在某些特殊場合,甚至一度將明經科的考試內容改為《道德經》,唐玄宗還開過道舉。但是,從總體上看,考試內容上儒家倫理的統帥地位並沒有動搖。當然,明經科的發達,還跟它的考試內容相對容易有密切的關係,一種既合乎正統道義,又方便過關的人事考試,注定是有生命力的。

(2)進士科。

進士科是從隋朝以來最受重視的科目。其來源據說是《禮記,王製》。《禮記》很多篇章是後世儒者對理想製度的描述,“進士”估計也不例外。從隋朝到唐初,此科主要考策論,以文辭華美為勝。後來增加帖經和雜文,帖經隻是加了一點儒家經典的內容,而所謂的雜文,則是指帶有諷喻性的帶韻美文。中唐以後雜文改為律詩(五言排律六韻十二句),更增加了考試的難度和挑戰性。進士科考試相比明經來,要難得多,錄取的比率也低得多,每科不過1%~2%的錄取率。所以俗語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之說,說的是五十歲能考中進士並不算晚,而三十歲考取明經已經算老的了。

雖然進士難考,但終唐之世,士之有為者,大多趨之若鶩。屢敗屢戰者有之,前赴後繼者(父子相繼)亦有之。關鍵是這種考詩賦的考試,能考出人的文字修養和文學才能來。一旦考中,則為人所推崇。律詩,尤其是排律,是對文識意境、文學修養、詩歌音韻以及文字技巧都要求比較高的一種詩歌形式。好的律詩,不僅意境悠遠,文辭清美,而且讀來抑揚頓挫,餘音繞梁。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想做好詩,不僅要有精深的功夫,而且必須有點天才才行。由於進士考試的帶動,整個士林,乃至整個社會都對詩歌重視起來,朝野流行律詩,連酒樓妓館,也傳唱不絕。這種社會風氣,反過來又影響到科舉考試,以至於後來的進士科,完全依律詩做的好壞取人,其他的因素都不考慮了。

進士難考,考取後也是安排做八九品的小官,但以後的發展卻比明經快得多。唐朝的宰相,進士出身的人往往要占一半以上,其他的名臣和名人,也往往是進士出身。科舉製越是發展,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通過進士出身的就越多。從某種意義上講,進士科才是真正打破門閥世族的利器。

進士與明經是經常舉行的科目中,最常見的兩個,都屬於“常科”。除此之外,還有皇帝為某種特殊目的特意安排的科目,被稱為“製科”。不過,製科出身不為人看重,而且也不經常舉行,所以不再敘述了。

以上講的是文科考試,屬於科舉考試的主要部分。但唐朝自武則天開始,還開科武舉。武舉由兵部主持,既考騎射功夫,也考武藝和負重能力。考試合格者,成為武職官員。據說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武舉考試中試率也相當低,也是l%-2%,非有一身硬功夫,不能過關。

2.科舉取士的過程

科舉考試往往跟學校的學習過程有密切關係。參加考試的考生,往往有兩個來源,一是“生徒”,即在地方和中央官辦學校中學習的學生。隻要在學校考試合格,就可以直接報名參加中央的“省試”。二是“鄉貢”,即沒有在官學就讀的知識分子。隻要想考試,也可以通過所在州縣報名參加。不過要先通過縣和州的兩級初試,合格後,再到京師參加省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