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賊聽見有人在說話,慌忙高聲喊道:“我的衣服,剛才放在地上,就被賊偷去了,怎麼還說沒賊呢?”
“說明”
它告訴人們,企圖謀算人的人往往會落得反被人謀算的可恥下場。
操舟若神
“原文”
顏淵問乎仲尼曰:“吾嚐濟乎觴深之淵矣,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能遊者可教也,善遊者數能。乃若夫沒人,則未嚐見舟而謖操之者也。’吾問焉而不告,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噫!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達其實,固且道與!能遊者可教也,輕水也;善遊者之數能也,忘水也。乃若夫沒人之未嚐見舟而謖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摳者巧,以鉤摳者憚,以黃金摳者。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內。”
《列子·黃帝》
“譯文”
顏淵問仲尼說:“我曾在觴深搭船過河,那擺渡的船夫駕起船來巧妙如神。我問道:‘駕船可以學會嗎?’他回答說:‘可以。能遊泳的人就可以施教了,有遊泳特長的人多練習也就會了。至於那些會潛水的人,即使平日沒見過船,一旦見到就立即會操作。’我問他他不直接回答,請問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仲尼答道:“唉!我和你看表麵的東西太久了,卻沒有了解它的實際,所以姑且說說吧!能遊泳的人可以進行教導,使他不害怕水;善於遊泳的人多次練習就會,因為他已經忘掉水的可怕。至於那會潛水的人沒見過船,一旦看見就能駕船,是由於他把深淵看作丘陵,把翻船看得如同倒車。翻船、倒車的種種危險場麵出現在眼前他也不往心裏去,怎麼能不輕鬆自如呢?這正如賭博的人一樣,用瓦片當賭注,賭起來輕巧自如;用帶鉤當賭注,心中便有了顧慮;用黃金當賭注,恐懼心重,會搞得心神昏亂。賭博的技巧原是相同的,如果心裏有所顧忌,便過分看重得失。凡是患得患失的人,內心一定笨拙。”
“說明”
這篇寓言是說,要真正成為技術超群的人,必須熟悉施展才幹的環境,並且拋開患得患失心理。
曹娥善歌
“原文”
曹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曹娥因曼聲哀哭,一裏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複為曼聲長歌。一裏老幼喜躍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列子·湯問》
“譯文”
曹娥到東麵的齊國去,途中斷糧,路過雍門,隻得靠賣唱謀生。在她離開後,歌聲的餘音還在屋梁上回蕩,三天都沒有消失,周圍的人以為她還沒有離開。她住客店,客店裏的人侮辱了她。曹娥因之拉長嗓音痛哭一場,全鄉老幼都傷心愁悶,唏噓流淚,三天吃不下飯,人們又急忙把她追回來。曹娥回來後,再為鄉親們高歌一曲,全鄉老少高興得鼓掌跳舞,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忘掉了前時的悲傷。於是大家慷慨解囊,拿出豐厚的財物送她走。雍門的人之所以到現在還特別善於唱歌、痛哭,那是由於仿效了曹娥遺留下來的歌聲。
“說明”
這篇寓言是說真正的藝術有極強的感染力。
腸爛將死
“原文”
趙伯公肥大,夏日醉臥。孫兒緣其肚上戲,因以李子內其臍中,累七八枚。既醉,了不覺。
數日後,乃知痛。李大爛,汁出,以為臍穴,懼死,乃命妻子處分家事。乃泣謂家人曰:“我腸爛將死!”
明日,李核出,乃知孫兒所內李子也。
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譯文”
趙伯公身體長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臥在床上。他的小孫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時,把一隻隻李子塞進他的肚臍裏,共有七八枚之多。因為當時已喝得酩酊大醉了,一點也沒有感覺到。
幾天之後,才覺得有些疼痛。這時,李子已經腐爛,流出汁兒來,他以為是肚臍爛了一個窟窿,害怕馬上會死去,就叫他的妻子趕快處理家庭後事。他哭著對家人說:“我的腸子爛了,快要死了!”
第二天,李子核從肚臍眼裏滾出來,才知道這是小孫兒塞進去的李子呀。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遇事不做調查研究,不冷靜思考,隻看見表麵現象就輕下結論,就免不了會鬧出“腸爛將死”的笑話。
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列子·黃帝》
“譯文”
宋國有個狙公,他很喜愛猴子,在家裏養了一大群。他能夠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懂得主人的心思。狙公情願節省家裏的口糧,來充當猴子的飼料。不久,他家裏的口糧快吃完了,打算限製一下猴子的糧食,但又擔心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哄騙猴子說:“今後給你們栗子吃,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不夠呢?”猴子們聽了都跳起來,非常生氣。
過了一會,狙公又說:“給你們栗子吃,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不夠呢?”猴子們一聽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說明”
人們常用這則寓言來諷喻那些說話、做事反複無常,常常變卦,叫人捉摸不定的人。
城門失火
“原文”
城門失火,禍及池魚。
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
又雲: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
喻惡之滋,並傷良謹也。
東漢·應劭《風俗通》
“譯文”
城門著了火,大禍降臨池中之魚。
有一種舊的傳說:池仲魚,是一個人的姓名。他居住在宋國城門的旁邊,有一天,城門突然著了火,火焰蔓延到他的家裏,池仲魚就活活被燒死了。
又有一種說法:宋國城門起了大火,救火的人都去汲取池子裏的水,去澆滅城門大火,結果,池子裏的水都被掏幹了,所有的魚都露天幹死了。
這是比喻壞事的蔓延,必將會傷害善良忠厚的人啊!
“說明”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事物的聯係是複雜的,切不可孤立地看問題。要從點到麵,從局部到整體,全麵地進行考察。
吃素
“原文”
貓項下偶帶數珠,老鼠見之,喜曰:“貓吃素矣!”率其子孫詣貓言謝。貓大叫一聲,連啖數鼠。老鼠急走,乃脫,伸舌曰:“他吃素後越凶了!”
明·浮白齋主人《笑林》
“譯文”
貓頸項下偶然帶起幾顆佛珠,老鼠見了,非常高興地說:“貓吃素了!”於是率領自己的子孫拜訪貓,表示感謝。貓大叫一聲,一連吃掉了好幾隻鼠。老鼠連忙逃竄,才算脫險,於是伸出舌頭,說道:“沒想到貓吃素後更加凶殘了!”
“說明”
它告誡人們,不要被一時的非本質的外表或者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否則就會上當受騙,造成損失。
齒亡舌存
“原文”
(常樅)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吾齒存乎?”
老子曰:“亡。”
常樅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常樅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何以複語子哉?”
西漢·劉向《說苑·敬慎》
“譯文”
常樅張開嘴巴給老子看,說道:“我的舌頭還留在嘴裏嗎?”
老子回答說:“留在嘴裏。”
“我的牙齒還存在嗎?”
老子說:“沒有了。”
常樅問:“你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嗎?”
老子說:“那舌頭所以存在,豈不是因為它的性質是柔軟的嗎?牙齒的不存在,豈不是因為它的性質是剛硬的嗎?”
常樅說:“好啊!是這樣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盡了,我還有什麼可以再告訴你的呢?”
“說明”
在實際生活和鬥爭中,有的時候要柔,有的時候要剛,有的時候則要剛柔結合,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能說隻有柔才好,剛都不行,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