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邯鄲學步

“原文”

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莊子·秋水》

“譯文”

先生沒有聽說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邯鄲跟人家學步法的故事嗎?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隻好爬著回家了。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不要鄙薄自己,盲目崇拜別人。學習別人的長處,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短處。

寒 號蟲

“原文”

五台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

元·陶宗儀《輟耕錄》

“譯文”

五台山上有一種鳥,名叫寒號蟲。它有四隻腳,一對肉翅,但不能飛。它的糞便就是古時用作行瘀的“五靈脂”。正當盛暑之時,它身披色彩燦爛的毛衣,於是自得其樂地叫道:“鳳凰不如我!”到了深冬嚴寒時節,毛羽脫落,難看得像隻小雛雞,就自言自語地叫道:“得過且過。”

“說明”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要麼對自己估價太高而盲目樂觀;要麼當碰壁之後,又對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觀。

好漚鳥者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列子·黃帝》

“譯文”

海邊有個人,很喜歡海鷗。每天早晨他都劃船到海上,跟海鷗一起遊玩。海鷗成百地向他飛來,接連不斷。這個人的父親說:“我聽說海鷗都喜歡和你一起遊玩,你捉幾隻回來給我玩玩。”第二天,他再劃船到海上去,海鷗隻團團在他頭上飛舞,再也不飛下來和他遊玩了。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對人要真誠相見。如果心懷鬼胎,別人就不會和你親近了。

合本作酒

“原文”

甲乙謀合本做酒。甲謂乙曰:“汝出米,我出水。”

乙曰:“米都是我的,如何算賬?”

甲曰:“我決不欺心,到酒熟時,隻逼還我這些水便了,其餘都是你的!”

明·馮夢龍《笑府·刺俗》

“譯文”

甲乙商量合本做酒。甲對乙說:“你出米,我出水。”

乙說:“米都是我的,怎樣算賬?”

甲說:“我決不騙你,到酒釀成時,隻要把其中的水還我就可以了,其餘都歸於你!”

“說明”

寓言幽默、風趣地勾劃出了一個惟利是圖的人物形象。同別人合作,絲毫不考慮別人的利益,一味地以盤剝別人來為自己謀利,是不能談什麼合作的。

和氏獻璧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韓非子·和氏》

“譯文”

楚國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拿去獻給楚國國君楚厲王。厲王叫玉匠鑒別。玉匠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厲王認為卞和是個騙子,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

楚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當了楚國的國君。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獻給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鑒定。玉匠又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卞和是個騙子,又把卞和的右腳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承了王位。卞和於是抱著璞玉在楚山腳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連血也哭出來了。文王聽到這事,便派人去問卞和,說:“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多得很,你為什麼獨獨哭得這樣傷心呢?”

卞和回答說:“我並不是傷心自己的腳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寶玉竟被說成石頭,忠誠的好人被當成騙子,這才是我最傷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認真加工琢磨這塊璞玉,果然發現這是一塊稀世的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說明”

這個寓言故事中,以和氏喻法術之士,以玉璞喻法術,以玉人喻群臣士民,以刖足喻法術之士的不幸遭遇,從中可知韓非的原意是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為他的國君所采納,反而受到排斥,對此,他是很痛惜的。但是,從這故事中,也還可以領悟到更深一層的寓意,這就是:玉匠應識玉;國君要知人;獻寶者要準備為寶而作出犧牲。

涸澤之蛇

“原文”

澤涸,蛇將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子行而我隨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子者,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以我為神君也。”乃相銜負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韓非子·說林上》

“譯文”

池塘的水幹枯了,水中的蛇要搬家。有一條小蛇對大蛇說:“你在前麵遊走,我在後麵跟著,人們就會認為隻不過是一般的蛇過路罷了,必定會先把你殺掉,不如我們兩口相銜,你把我背著走,人們見了就會認為我是神君。”於是,它們便用嘴相銜,大蛇把小蛇背著越過大路,人們看見了,都趕緊躲開,並且說:“這是神君!”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要仔細觀察,弄清實質,以識別詭計。

涸轍之鮒

“原文”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莊子·外物》

“譯文”

莊周家裏很窮,所以到監河侯那裏去借糧食。監河侯說:“好。我就要收租稅了,到那個時候,我可以借給你三百兩黃金,可以嗎?”

莊周氣得臉色都變了,說道:“我昨天來的時候,半路上聽見有喊‘救命’的聲音,我回頭一看,原來在車轍中有一條鯽魚。我問它:‘鯽魚呀,過來!你在喊什麼呀?’它回答說:‘我,是為東海龍王劈波斬浪的臣子啊。你能有一升半鬥的水來救救我這條命嗎?’我說:‘行。我正要到東南去,遊說吳越的君王,讓他們把西江的水趕來迎接你回去,好嗎?’鯽魚氣得變了臉色說:‘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環境,現在無處藏身,我隻求你給我一升半鬥的水就得活命,可你竟然說出這樣的話來了,還不如早點兒到幹魚鋪子裏去找我吧!’”

“說明”

這則寓言說明,對於最低生活要求無法得到滿足的人來說,遙遙無期的慷慨許諾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空話雖大,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助人要有實際行動。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