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 / 3)

昌以犛懸虱於牖,南麵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湯問》

“譯文”

甘蠅,是古代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剛一拉弓射箭,野獸就中箭倒地,飛鳥就落下來。甘蠅的學生飛衛,跟著甘蠅學射箭,技術又高過他的老師。

有個叫紀昌的人,他又跟飛衛學射箭。飛衛對他說:“你應該先學習注視目標不眨眼,然後才能談到學射箭。”

紀昌回到家裏,仰麵躺在妻子的織布機的下麵,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穿來穿去。這樣練了兩年之後,就是有人用錐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他便把自己的這個學習成績告訴飛衛。飛衛說:“這還不行,你還得鍛煉眼力才行。你要能夠把一個很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把一個很細微的東西看得很清楚,到了那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回去以後,便用一根牛尾毛拴上一個虱子掛吊窗口,每天麵向南邊目不轉睛地望著它。過了一百天,就把虱子漸漸地看得大了起來;三年之後,看到虱子就像車輪一樣大,再看稍大的東西,就像小山一樣了。於是,紀昌就用燕國出產的牛角做成的弓,北方出產的篷竹做成的箭杆射那虱子。箭穿過虱子的中心,而吊著虱子的牛尾毛卻完好,沒有射斷。

紀昌把這個成績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地跳起來拍著胸脯說:“射箭的妙處你已學到手了啊!”

“說明”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要學習一種技藝,必須依照準則嚴格練習。先練基本功,打好基礎,按部就班,循序而進,從淺入深,踏踏實實,才能盡得其巧。同時還告誡人們,學習任何技術,需要自己有毅力,如果不肯勤學苦練,那麼什麼也難得成功的。

稷之馬將敗

“原文”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少焉,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莊子·達生》

“譯文”

東野稷以善於駕車的絕技去謁見魯莊公,前進和後退,如同墨鬥畫的線一樣筆直;向左右兩邊旋轉,如同圓規畫圓圈一般圓。魯莊公認為東野稷的駕車技術簡直高超得誰也比不了,就叫東野稷沿著同一條軌跡,朝著相反的方向,來回各繞一百圈。顏闔看到了這種情況,走上去對魯莊公說:“東野稷的馬很快就要疲困了。”魯莊公假裝沒有聽見,默不作聲。過了一會兒,東野稷的馬果然疲困而返。

魯莊公問顏闔道:“你怎麼知道的呢?”

顏闔回答說:“這匹馬的力氣已經耗盡了,還要求它跑那麼多圈子,能受得了嗎?所以我說它必定要疲困。”

“說明”

東野稷的馬堪稱良馬,他的車技也確實嫻熟,然而,他的馬失敗了,因為魯莊公的要求超過了他的馬的體力所許可的限度。有許多人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本領,而是因為他們對客觀條件缺乏正確的估計,主觀願望超過了客觀條件所許可的限度。這則寓言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條道理。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養生保健。

驥遇伯樂

“原文”

君亦聞驥乎?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衣以冪之。驥於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音,何也?

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戰國策·楚四》

“譯文”

你曾聽說過千裏馬嗎?

有一匹千裏馬,牙齒長齊了,到了可以服役的年齡,拉著裝鹽的車子爬太行山。累得馬蹄僵直,膝蓋彎曲,汗多得使馬尾下垂,皮膚如潰爛一樣,口鼻中流出的白沫灑滿地上,渾身淌著雨水般的白汗,在山坡上吃力地掙紮著,荊條不斷地抽打著它的脊背也拉不上去。這時,伯樂看到了,他下車牽著千裏馬,禁不住哭了起來,並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馬披上。於是,千裏馬低下頭來噴吐了一口氣,仰起頭高聲長鳴,那聲音直衝雲霄,發出了像金石般的音響,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因為它碰見了伯樂這樣的知己啊!

“說明”

千裏馬的特長,是奔馳絕塵,日行千裏,卻不見得會負重拉車子。這則寓言就是以這匹千裏馬拉鹽車的故事來感歎懷才不遇者的苦惱,說明使用人的時候要學習伯樂的精神,知才善用,並關心他。它也告訴人們,千裏馬是瑰寶,而伯樂尤可貴。如果沒有伯樂,實際上也就不會有千裏馬。

匠石運斤

“原文”

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嚐試為寡人為之。”

匠石曰:“臣則嚐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莊子·徐無鬼》

“譯文”

古代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在鼻子尖上濺了一點白石灰,這層白石灰薄得像蒼蠅的翅膀,這個郢都人很愛清潔,就叫石匠用板斧把它削掉。

郢都人聽任石匠去砍削,石匠揮動板斧快如風,聽見一陣風響,就削完了,白石灰削得幹幹淨淨,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

宋元君聽到這件事以後,便召石匠來,說:“也照樣為我來試著削一次好嗎?”

石匠說:“我的確曾經是這樣砍削的。但是,讓我削的那個人已經死了很久啊!”

“說明”

這是莊子路過惠施墓前講的一則寓言。在這則寓言裏,表達了莊子對惠施的懷念。郢都人信賴石匠,才能讓石匠削去自己鼻尖上的汙漬,並且在石匠的利斧揮動之下,麵不改色心不跳。對於石匠得以發揮卓越本領,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告誡人們,要以誠相托,以心相印。信賴,能夠產生力量。

狡狐搏雉

“原文”

夫狐之搏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其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使狐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夫人偽之相欺也,非直禽獸之詐計也。

《淮南子·人間訓》

“譯文”

狐狸捕捉野雞時,一定先趴下自己的身子,耷拉著耳朵,用來迷惑野雞,等待著它的到來。野雞見狀,就相信它而麻痹大意,所以狐狸可伺機猛撲過去捕獲野雞。假如讓狐狸豎直身子瞪大眼睛盯著野雞,顯露出隨時捕殺的姿勢,野雞就會受驚嚇而遠遠地飛開逃避狐狸的捕殺。人偽裝狡詐,比禽獸還要凶狠得多埃。

“說明”

它說明要識破假象是很不容易的;同時說明了做事要講究策略,善於隱蔽。

截竿入城

“原文”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譯文”

山東有一個人拿著一根長竹篙要進城門,先是把竹篙豎著拿,進不去;後來橫著拿,還是進不去。想來想去,怎麼也想不出一個辦法來。

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個老頭子,告訴他說:“我不是什麼聖人,但是我經曆的事頗不少。你為什麼不把竹篙從中鋸斷了再拿進城去呢!”這個山東人便按照老頭子的辦法把竹篙鋸斷了。

“說明”

這裏是諷刺那些自恃見多識廣,其實並無真知灼見,而又好為人師、亂出主意的人。它對教育工作者的啟示是,要博學廣識,區別對象,正確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