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2 / 3)

人有養猿於籠十年,憐而放之,信宿而輒歸。曰:“未遠乎?”

舁而舍諸大穀。猿久籠而忘其習,遂無所得食,鳴而死。

是以古人慎失業也。

明·劉基《鬱離子·虞孚》

“譯文”

有個人用籠子養了一隻猿猴,已經十年了,心裏十分憐憫它,就把它放了。過了兩天,這隻猿猴又回來了。這人心裏想:“是放得還不夠遠吧!”

於是,他就派人抬著猿猴,一直送到深山大穀裏。這隻猿猴由於長期生活在籠子裏,忘記在野外覓食的習性,終於沒法獲得食物,哀鳴而死。

所以,人們應采取謹慎的態度,防止失掉自己的專長。

“說明”

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外部的條件經久不息地變化,水滴石穿,也能促成內部的變化。它還啟示人們,不能養尊處優,奢侈浪費,生活要勤勞儉樸。

葉公好龍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西漢·劉向《新序·雜事》

“譯文”

葉公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酒杯上刻著龍,房簷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最後被天上的真龍知道了,便從天上降到葉公家。龍頭在窗台上探望,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抱頭縮腦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上青一塊、白一塊、黃一塊、紫一塊、黑一塊,簡直不能控製自己。

由此看來,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啊!他所喜愛的隻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那些名不副實、表裏不一的人。

夜狸偷雞

“原文”

鬱離子居山,夜有狸取其雞,追之弗及。

明日,從者其入之所,以雞,狸來而縶焉。身縲而口足猶在雞,且掠且奪之,至死弗肯舍也。

鬱離子歎曰:“人之死貨利者,其猶是也。”

明·劉基《鬱離子·虞孚》

“譯文”

鬱離子居住在山裏,夜間有隻野貓偷他家的雞,起來追趕,也沒有追上。

第二天,仆人在野貓鑽出來的地方安置了捕獸工具,並用雞作誘鉺。就在當天晚上用繩索捆住了野貓。野貓的身子雖然被繩索捆住了,但嘴和爪子都死死地捉著雞。仆人一邊打,一邊奪,野貓仍不肯把雞放開。

鬱離子歎了一口氣說:“為錢財利祿而死的人們,大概也像這隻野貓吧!”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不要舍本逐末,貪小失大,不然,後果是可悲的。這則寓言也是對要錢不要命的人的辛辣諷刺。

一錢莫救

“原文”

一人,性極鄙嗇,道遇溪水新漲,吝出渡錢,乃拚命涉水。至中流,水急衝倒,漂流半裏許。

其子在岸旁,覓舟救之。舟子索錢,一錢方往;子隻出五分,斷價良久不定。

其父垂死之際,回頭顧其子大呼曰:“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明·馮夢龍《廣笑府·貪吞》

“譯文”

有一個人,性格極為鄙嗇,在外出的路上,遇上河水忽然上漲,吝嗇得不肯出擺渡錢,他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涉水。人到河中,水勢洶湧,把他衝倒,在水中漂流了大概半裏路。

他的兒子在岸上,尋找船隻去救助。船夫出價,要一錢才肯前去救助,兒子隻同意出價五分,為了爭執渡船的價錢相持了好長時間,而且一直沒有決斷。

落水人在垂死的緊要關頭還對著他的兒子大聲呼喊:“我的兒子呀!我的兒子呀!如果出價五分就來救,一錢就不要來救!”

“說明”

它告誡人們不要把錢看得太重,讓自己成了守財奴,甚至因此喪命。

欹 器

“原文”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

“譯文”

孔子到魯桓公的祠裏參觀,看見有一個設計很巧妙的器皿。孔子問守祠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皿?”

守祠的人回答說:“這就是置於坐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座右的警器,空了就傾斜,不空不滿就端正,滿了就翻倒。”孔子接著回頭對他的學生說:“灌水進去試試看吧!”

於是,學生便舀水往裏麵灌。果然,不空不滿時器皿就端正,滿了就翻倒,空了就傾斜。孔子很有感慨地說:“唉!哪有灌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說明”

這個寓言裏的欹器灌滿水之後就翻倒,意在說明:“滿招損,謙受益”。人同欹器一般,一自滿就會跌跤子,即所謂“滿而覆”。它告誡人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頭腦,絕不能驕傲自滿,什麼時候自滿了,就有跌跤、翻倒的危險。

疑鄰竊

“原文”

人有亡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也。俄而其穀而得其,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以似竊者。

《列子·說符》

“譯文”

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頭,心裏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看他走路的姿態,像是偷了斧頭的樣子;看他臉上的神色,像是偷了斧頭的樣子;聽他講話的神情,也像是偷了斧頭的樣子。總之,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麵目表情,沒有一處不是像偷斧頭的樣子。不久,這個人到山穀裏去掘地,找到了自己丟失的斧頭。隔了幾天,再看鄰居的兒子,一舉一動,麵目表情,都不像偷斧頭的樣子了。

“說明”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以貓飼雛

“原文”

雕鳥哺雛,無從得食,摟得一貓,置之巢中,將吃以飼雛。貓乃立其雛,次第俱盡。

雕不勝怒。貓曰:“你莫嗔我,我是你請將來的。”

明·江盈科《雪濤諧史》

“譯文”

老雕要喂哺小雛雕,但沒有地方得到食物,隻抓到一隻貓,就放進巢裏,想吃掉它喂雛雕。貓竟然立即吃起雛雕來了,挨次地把它們一一吃掉了。

老雕十分憤怒。貓對它說:“你莫怪我,我是你請進來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