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惡人總是以害人開始,害己告終。
以屠知女
“原文”
齊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辭以疾。其友曰:“子終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為辭之?”吐應之曰:“其女醜。”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謂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雖以他附益之,尚猶賈不售。今厚送子,子醜故耳。”
其友後見之,果醜。
《韓詩外傳》
“譯文”
齊王為女兒準備豐厚的陪嫁財物,想將女兒嫁給名叫吐的宰牛人為妻。宰牛人吐以自己身患疾病而推辭。他的朋友說:“你難道願意終身呆在這腥臭的屠宰鋪麼?為什麼推辭這件婚事?”吐回答朋友說:“他的女兒長得醜。”他的朋友說:“你怎麼知道他的女兒長得醜?”吐說:“憑我屠宰的經驗知道的。”他的朋友說:“這話怎講?”吐說:“我宰殺的肉質好,給足分量顧客就走了,惟恐肉少供不應求;我宰殺的肉質不好,雖然附加上別的東西,尚且擔憂賣不出去。現在齊王以豐厚的財物陪嫁女兒,是女兒長得醜的緣故。”
他的朋友後來見到齊王的女兒,果然醜。
“說明”
這篇寓言是說,有些事物雖然不能直接見到,卻可以用類推的方法來判斷。
以葉障目
“原文”
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複分別,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麵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譯文”
楚國有個人非常貧苦,讀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一片樹葉把自己遮蔽起來,就可以隱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於是,他便站在樹下仰麵朝上,摘取樹葉。當他看見螳螂攀著樹葉偵候知了的時候,他便把這片樹葉摘了下來,結果樹葉掉落在地下,而樹下原先有許多樹葉,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樹葉是他想用來隱形的。於是他掃了好幾鬥樹葉回去,一片一片地拿來遮蔽自己,還不時地問老婆:“你看得見我嗎?”老婆開頭總是說:“看得見。”被他打擾了一整天,已經厭煩極了,丈夫仍然糾纏不休,老婆就幹脆哄騙他說:“看不見了。”這個人嘿嘿地笑了起來,顯得異常高興。他帶著這片樹葉跑到街上去,當著別人的麵偷東西,給官吏抓著送到縣衙門去了。縣官審問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縣官聽了大笑不止,沒治罪就把他放了。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書呆子,同時也諷刺那些幹壞事的人——他們總以為有什麼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擋起來,其實,紙是包不住火的。
引嬰投江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人從江邊經過,看見一個人正抱著一個嬰兒要往江中扔,嬰兒大聲啼哭。這個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回答說:“這孩子的父親非常善於遊泳。”父親雖然善於遊泳,兒子難道也很快就善於遊泳嗎?
用這種方法來處理事物,也一定是荒謬的。
“說明”
這篇寓言嘲笑了那些頭腦僵化、不問實際情況的人。
郢書燕說
“原文”
郢人有遺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楚國的都城有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了一封信,他是在夜裏寫的,寫時光線不夠亮,便吩咐捧蠟燭的人說:“舉燭!”說著,便順手在信上寫上了“舉燭”兩個字。其實,“舉燭”這兩個字並不是信裏要說的旨意。燕國的相國收到他的信後,卻解釋說:“舉燭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嗬!崇尚光明,這就要選拔賢德的人來加以任用。”燕國的相國便對自己的國君說了這個意思,國君聽了十分高興地照著去辦,國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國家固然是治理好了,但是“舉燭”畢竟不是信中的旨意。如今的學者也多有類似的情況。
“說明”
寓言尖銳地諷刺了一些人隨意穿鑿附會的治學態度。它告誡人們,做學問不能斷章取義,胡亂解釋前人的片言隻語,從中尋求什麼微言大義。
有錢者生
“原文”
園翁種茄不活,每以為患。因問計於老圃,老圃曰:“每茄苗一株,旁埋銅錢一文,則活矣!”
園翁問何故?
答曰:“汝不聞有錢者生,無錢者死?”
明·馮夢龍《廣笑府·貪吞》
“譯文”
有個園圃的老漢種茄子種不活,常常為此而苦惱。於是,他去討教管理園圃的老漢,管理園圃的老漢告訴他:“每種一株茄苗,在旁邊埋下銅錢一文,這樣,茄子就可以種活了。”
園圃老漢問:“為什麼要這樣做?”
管理園圃的老漢回答說:“‘有錢者生,無錢者死’。你不是也聽過這樣的話嗎?”
“說明”
這裏是對“錢能通天”的有力控訴:富人有錢,可以買官做,可以殺人不償命;窮人無錢,隻能被壓榨、殺害。
有天沒日
“原文”
夏天炎熱,有幾位官長同在一處商議公事,偶然閑談天氣酷暑,何處乘涼?有雲:“某花園水閣上甚涼。”有雲:“某寺院大殿上甚涼。”
旁邊許多百姓齊聲曰:“諸位老爺要涼快,總不如某衙門公堂上甚涼。”眾官驚問何以知之?答曰:“此是有天沒日頭的所在,怎麼不涼!”
清·石成金《笑得好》
“譯文”
夏天非常炎熱,有幾位官長在一起商討公事,偶然間閑談天氣酷熱,可在什麼地方乘涼?有的說:“某花園水中的閣樓很涼快。”有的說:“某寺院的大殿上很涼快。”
旁邊許多百姓聽到他們在爭論到什麼地方乘涼,異口同聲地說:“諸位老爺,要說涼快,總不如某衙門公堂上涼快。”眾官驚異地問道:“怎麼知道衙門公堂上很涼快?”百姓回答說:“那兒是有天沒日頭的所在地,怎麼會不涼呢!”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以幽默的筆觸,犀利的語言,揭露了衙門公堂殘害人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