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列子·湯問》
“譯文”
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大山,方圓七百裏,高達萬丈。它們本來位於冀州的南麵,河陽的北麵。
在北山裏有一個名叫愚公的老漢,年紀快九十歲了。他的家正麵對著兩座大山。他苦於大山阻隔交通,出進總要繞很大的圈子,因此,他召集全家的人一起商量說:“我和你們一道使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門前這兩座大山,打通一條通到豫州南部大道,直達漢水南麵,你們說可以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表示讚成。
惟有他的老伴提出疑問,說:“憑你這點力量,就連魁父那樣小的山也挖不掉一點,又怎能對付太行、王屋這樣兩座大山呢?再說,挖出來的那些泥土石塊,又把它們往哪裏放呢?”
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把這些泥土石塊扔到渤海的盡頭和隱土的北邊去。”
於是愚公就率領子孫三人挑著擔子,開始鑿石頭,挖土塊,用畚箕把石土運到渤海的盡頭去。他們的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孤兒,剛換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忙。從冬天到夏天,他們才往返一次。
黃河邊上有一個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領子孫挖山,便鄙夷地笑著勸阻愚公說:“你怎麼傻到這個地步了呢,像你這樣年老力衰的人,就是連山上的一根茅草恐怕也很難拔掉,又怎麼搬得了這麼多的石塊、泥土呢!”
北山的愚公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我看你的心太死了,簡直是死得一竅不通,還不如那個寡婦的不懂事理的小兒子哩!要知道,就是我死了,可是我的兒子還活著;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孫子,這樣,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呀!而山卻不會再增高了,怎麼怕挖不平呢?”河曲的那個智叟聽了無言答對。
山神聽到了,害怕愚公沒完沒了地幹下去,便去報告上帝。上帝被愚公的這種虔誠和毅力所感動,於是就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把這兩座山背走,一座放在朔州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後,冀州和漢水以南,再也沒有突起的高山阻塞了。
“說明”
愚公以他無限延續下去的子孫的力量,要挖掉太行、王屋這兩座有限的大山,是沒有挖不平的道理的。反映了古人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對於利國利民的事,就要像愚公那樣,充滿必勝的信心,不畏難,不動搖,堅持不懈地幹下去,這就是這則寓言給人們的啟示。
與狐謀皮
“原文”
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重邱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製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
周人之謀失之矣!
宋·李等《太平禦覽》
“譯文”
周朝有人愛穿皮袍又喜歡精美的食品。他想做一件極為珍貴的皮袍,去同狐狸商量,希望狐狸把皮獻出來;他想辦一桌牛羊豬三牲齊全的酒席,去跟羊商量,希望羊同意把它宰了做食物。話尚未說完,狐狸邀集同伴一塊躲進了深山,羊招呼同伴一起藏進了密林。因此,這個周人十年做不成一件皮襖,五年辦不成一桌酒席。什麼原因呢?
他去找狐狸和羊商量的辦法是錯誤的。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在特定的情況下,不要過早地公開自己行動的目標和計劃,否則就會導致失敗。
鷸蚌相爭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戰國策·燕二》
“譯文”
一隻河蚌正張開兩殼曬太陽,飛來了一隻鷸鳥伸嘴去啄它身上的肉,河蚌急忙合起兩殼,緊緊地鉗住鷸鳥的嘴巴。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隻死鷸鳥。”兩個相持不下,誰也不肯放鬆,有一個漁夫走過來看見了,便把它們一起捉走了。
“說明”
這則寓言說的兩相爭鬥,忘了共同敵人,結果就會兩敗俱傷,給敵人製造機會,給自己帶來災殃。它告誡人們,要與人為善,助人為樂。
遠水不救近火
“原文”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或宦於荊。犁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遊,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
《韓非子·說林上》
“譯文”
魯穆公把自己的王子和公主紛紛送到遠離魯國的晉國、楚國去結親和做官,想以此來聯合這兩個大國。魯國的大夫犁對魯穆公說:“如果您到越國去求人來救您快要淹死的兒子,越國人雖然最善於遊泳,也救不活您的兒子;如果魯國京城失火而到海裏去取水滅火,海水雖多,火也不會滅得了。這是因為遠水不能救近火。晉國與楚國雖然強盛,但遠離魯,而齊國離我們這麼近,如果齊國侵犯魯國,晉國和楚國怎麼來得及幫助我們呢?”
“說明”
這裏明確指出,舍近求遠,以緩濟急,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越王好勇
“原文”
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陣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
《墨子·兼愛中》
“譯文”
從前,越王勾踐很喜歡士人的勇敢精神,平時就注意對他們進行嚴格訓練,他暗地裏派人去焚燒船隻,聲言發生了火災,並對士人說:“越國的珍貴財寶全裝在裏麵。”勾踐親自擂鼓激勵士人往前衝。士人聽到鼓聲,不顧行列齊整,衝進火區救火,被燒死的近臣就有一百多人。越王鳴鑼後士人才退下來。
“說明”
這篇寓言是說,勇敢精神要靠平時的嚴格訓練。
臧穀亡羊
“原文”
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問臧奚事,則挾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莊子·駢拇》
“譯文”
臧和穀兩個人一起去放羊,卻把羊全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