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盡人之性,後盡物之性(1 / 1)

“明”言有“道”

須能盡人之性,然後能盡物之性。

“明”言今說

必須能夠領悟人性,然後能夠領悟事物的規律。

今人得“道”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係中,心、性、理、良知等概念幾乎可以互用。他說:“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你隻要明了自己的心性、良知,自然可以明白天理。明白了天理,自然可以明白事理,辦事自然有成。

那麼,心、性、理、良知既然同一,為何分成三個概念呢?因為三者畢竟還有微妙的區別,王陽明說:“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

王陽明的觀點很難理解,曆代也有不少爭議,他也被認為是“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但就在社會上追求事物來說,王陽明的學說其實有很多優勢。世間事無非是人的事,你想把事情料理好,先要把心料理好——別人的心和你自己的心。你想把心料理好,必然從了解人性、人情入手。人性人情帶來事情的不斷變化,成敗都在人情事變中,你從源頭處用功,了解人性人情,豈不是可以預知事情的變化嗎?

王陽明說:“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隻在人情裏。其要隻在致中和;致中和隻在謹獨。”芸芸終生,天下萬象,都可歸到兩個原點:一個人情,一個事變。你想探尋他人的人情變化,隻怕不能夠,人情如潮,千變萬化,怎能了解?你隻能保持一心寧靜,勿生妄念,使心像明鏡一樣,然後你才能觀照他人的人情變化。

當然,做好“謹獨”功夫,保持內心寧靜,是一件很難的事,如何著手?不妨通過王陽明如何依人情辦事,從中領悟如何做功夫。王陽明不僅是思想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門人弟子遍天下。而且他每到一地,都要開辦學校,為教育事業做了很大的貢獻。他在施教或為各地學校擬定教學宗旨時,完全依從“天理”,不讓內心的“塵埃”幹擾教學效果。他做到這一點,無非是保持心如明鏡,盡其“人性”。

王陽明小時稱得上好學,但並不喜歡苦學,而且舉目所見,樂意苦學的孩子很少,那又何必要求學生苦學呢?所以,他提出了教學要求:“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誌,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綢繹反覆,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中國現在的老師們,應該把王陽明這段話反複背誦三遍,再抄寫下來貼在書案上。許多老師唯一的本事就是“徒多”,教學時間多,作業多,補課多,他們以前讀書時被老師逼得頭昏腦漲,每天希望改革教育,現在當了老師,又去逼學生,真是忘了“良知”,不講“人性”。

王陽明當學生時,喜歡有愛心的老師而討厭冷漠的老師,而且他是成功人士,自然知道成功是怎麼回事,主要靠的不是學問,於是他要求老師們:“視童蒙如己子,以啟迪為家事,不但訓飭其子弟,亦複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勞於詩禮章句之間,尤在致力於德行心術之本;務使禮讓日新,風俗日美,庶不負有司作興之意,與士民趨向之心,而凡教授於茲土者,亦永有光矣。”假設老師真的能視學生如己子,即使什麼都沒教,已經教了很多了!而有的老師全無愛心,稍不順心,對學生張嘴就罵,動手就打,看似教了學生很多,其實讓學生蒙受了終生損失。

王陽明是做學問有成的人,自然明白自己的學問是怎麼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哪一步都勉強不來,所以他要求老師們尊重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接受水平,不要揠苗助長。他說: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持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俗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王陽明此語,好像不是在責備當時的老師,而像是在嘲諷今天的老師。今天的老師最大的本事是把學生弄得進學校就像進監牢一樣,結果學生非但“不肯入”,反倒視老師如仇敵,寧可去網吧等地“嬉遊”也不肯讀書。學生厭學,不僅是教學的失敗,也是老師難以彌補的過失啊!

凡事都要講規律,而有些規律確實可以自求己心。明了自己的人性以及人情變化,自可觀知他人的人性人情,順從人性人情,你就離成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