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鄉的一日(1 / 3)

這是個仲冬的十二月,比降雪的時節還早幾天。可是天空已微有雪意了,灰得非常勻淨。冬天,白鴿坡內的靜寂又加深了一層。坡內住家都好像把門前那張綠地毯收去一般,草坡露出了焦黃的土地。肥綠的樹葉落盡了,家家門口的榆樹隻剩下一些棱瘦的黑枝椏。因此,坡內愈更顯得空曠,道路兩旁的新房屋都赤裸地站了出來,全是灰白的木板房,屋頂屋麵顏色相同,大小款式也略相仿佛,是最時興的現代建築,兩層分裂式。偌大的玻璃窗,因為有空氣調節,常年封閉著,窗戶都蒙上白色帶花邊的幔子。從坡上看去,這兩排四方整齊的房子,活像幼兒砌成的玩具屋,裏麵不像有人居住似的。偉成和依萍的房子便在街右的末端,已近死巷的尾底。屋內也按著美國最新的設計陳列。客廳內的家具全是現代圖案,腰形的桌子,半圓型的沙發,以及一些不規則形體的小茶幾及矮凳,顏色多呈橘紅嫩黃。許多長頸的座燈像熱帶的花草,莖蔓怒長,穿插在桌椅之間。室內一切的建構,格式別致,顏色新鮮,但是也像兒童玩耍的砌木一般,看去不太真切。廚房一律是最新式的電器設備,全部漆成白色:電動洗碗機、電動打蛋機、電動開罐頭機,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電鍋電爐。白色的牆壁上密密麻麻顯按著一排排的黑色電鈕,像一間裝滿了機械的實驗室一般。依萍一天大部分的時間,便在這所實驗室似的廚房中消磨過去。

早上容易過。先忙著做早餐,打發偉成上紐約城股票市場以及寶莉上學校,然後出去買點雜物,回到家中廚房洗洗果菜,一晃就是十二點。下午前半截也容易過,在飯桌上替偉成回些親友的來信,計算一下一個月的收支,打電話與寶莉同學的家長聯絡,打聽一下出席家長會、慈善會、教會聚會的日期。可是每當下午一進入五點,時間的步速便突然整個鬆懈了下來,像那進站的火車,引擎停了火,開始以慢得叫人心慌的速度,在鐵道上緩緩滑動,好像永遠達不到終站似的,五點至六點是依萍一天中的真空時期。一切家務已經就緒,電鍋都熄了火,晚飯準備停當,依萍便開始在她那間實驗室似的廚房中漫無目的打轉子了。坐下來抽一口薄荷煙,站起來打開鍋蓋嚐一口自己熬的牛尾湯,把桌上擺好的碗挪過來,又搬回原位上去,然後踱到窗房邊,頭抵住那塊偌大的窗玻璃,凝望著窗外那條灰白色靜蕩的道路,數著鄰居一輛輛的汽車,從暝色中駛入白鴿坡,直等到偉成從紐約下班,到鄰家接寶莉回來,再開始度過一天的下半截。

寶莉三歲時,偉成開始行財運,做股票經紀賺了錢。於是他們便從紐約的公寓搬到安樂鄉自己購買的房子中。偉成認為小城的環境單純,適合於孩子的教育。安樂鄉隻有偉成一家中國人。依萍不大會開車,所以平常也不大遠出,進出隻限於白鴿坡的鄰近。在安樂鄉一住五年,依萍和紐約城中幾個中國朋友都差不多斷了來往。到了周末,偉成認為是家庭時間,需要休息,不肯進城。夏天,偉成帶著寶莉到安樂鄉附近的遊樂園去遊泳劃船;冬天,父女兩人便穿上禦雪衣出去門口掃雪,堆砌雪人。依萍不善戶外運動,偉成帶著寶莉玩的這些玩意兒,她都加不進去。有時依萍也跟著偉成和寶莉一道出去,在一旁替他們看守衣服。偉成一直鼓勵依萍出去參加鄰居主婦們的社交活動。有幾家美國太太組織了一個橋牌社,依萍去玩過幾次,但是她的牌藝差她們太遠,玩起來十分累贅。她也參加她們的讀書會,可是她看英文書的速度太慢,總跟不上別人的談話。星期日,鄰居的太太過來邀依萍上教堂,依萍不信教,但是偉成說白鴿坡的主婦們到了星期日都穿得整整齊齊上教堂去,獨有依萍不修邊幅待在家裏,給別人講起來難聽,於是依萍隻好買了一頂白色的紗帽,到了星期日戴著上教堂去。因為安樂鄉隻有依萍一家是中國人,所以白鴿坡裏的美國太太們都把依萍當作稀客看待,對她十分友善,十分熱心,常常打個電話來向依萍道寒問暖。為了取悅依萍,她們和依萍在一起時,總很感興趣似的,不憚其煩向依萍詢問中國的風土人情,中國人吃什麼,中國人穿什麼,中國人的房子是怎麼個樣兒。她們生怕依萍不諳美國習俗,總爭著向依萍指導獻殷勤兒,顯出她們盡到美國人的地主之誼。這使依萍愈感到自己是中國人,與眾不同,因此,處處更加謹慎,舉止上常常下意識地強調著中國人的特征。每逢聚會時,依萍便穿上中國旗袍,嘴上一徑掛著一絲微笑,放柔聲音,一次又一次地答複那些太太們三番四複的問題。後來有好幾次,鄰居太太來邀請依萍去參加社交活動,依萍都托辭推掉了,因為每次出去,依萍總得費勁地做出一副中國人的模樣來,常常回家後依萍累得要服頭痛丸。

這是個仲冬的十二月,比降雪的時節還早幾天。可是天空已微有雪意了,灰得非常勻淨。冬天,白鴿坡內的靜寂又加深了一層。坡內住家都好像把門前那張綠地毯收去一般,草坡露出了焦黃的土地。肥綠的樹葉落盡了,家家門口的榆樹隻剩下一些棱瘦的黑枝椏。因此,坡內愈更顯得空曠,道路兩旁的新房屋都赤裸地站了出來,全是灰白的木板房,屋頂屋麵顏色相同,大小款式也略相仿佛,是最時興的現代建築,兩層分裂式。偌大的玻璃窗,因為有空氣調節,常年封閉著,窗戶都蒙上白色帶花邊的幔子。從坡上看去,這兩排四方整齊的房子,活像幼兒砌成的玩具屋,裏麵不像有人居住似的。偉成和依萍的房子便在街右的末端,已近死巷的尾底。屋內也按著美國最新的設計陳列。客廳內的家具全是現代圖案,腰形的桌子,半圓型的沙發,以及一些不規則形體的小茶幾及矮凳,顏色多呈橘紅嫩黃。許多長頸的座燈像熱帶的花草,莖蔓怒長,穿插在桌椅之間。室內一切的建構,格式別致,顏色新鮮,但是也像兒童玩耍的砌木一般,看去不太真切。廚房一律是最新式的電器設備,全部漆成白色:電動洗碗機、電動打蛋機、電動開罐頭機,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電鍋電爐。白色的牆壁上密密麻麻顯按著一排排的黑色電鈕,像一間裝滿了機械的實驗室一般。依萍一天大部分的時間,便在這所實驗室似的廚房中消磨過去。

早上容易過。先忙著做早餐,打發偉成上紐約城股票市場以及寶莉上學校,然後出去買點雜物,回到家中廚房洗洗果菜,一晃就是十二點。下午前半截也容易過,在飯桌上替偉成回些親友的來信,計算一下一個月的收支,打電話與寶莉同學的家長聯絡,打聽一下出席家長會、慈善會、教會聚會的日期。可是每當下午一進入五點,時間的步速便突然整個鬆懈了下來,像那進站的火車,引擎停了火,開始以慢得叫人心慌的速度,在鐵道上緩緩滑動,好像永遠達不到終站似的,五點至六點是依萍一天中的真空時期。一切家務已經就緒,電鍋都熄了火,晚飯準備停當,依萍便開始在她那間實驗室似的廚房中漫無目的打轉子了。坐下來抽一口薄荷煙,站起來打開鍋蓋嚐一口自己熬的牛尾湯,把桌上擺好的碗挪過來,又搬回原位上去,然後踱到窗房邊,頭抵住那塊偌大的窗玻璃,凝望著窗外那條灰白色靜蕩的道路,數著鄰居一輛輛的汽車,從暝色中駛入白鴿坡,直等到偉成從紐約下班,到鄰家接寶莉回來,再開始度過一天的下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