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在這裏又是齊物,又是胠篋,他告訴我們,禦民之術,帝王之術,可以被真正的帝王所用,也可以為冒牌的盜賊如田成子之流所用。敏哉莊子!利哉莊子!澄明如鏡哉莊子!目光如炬哉莊子……他熱衷於祛魅。然而,又有什麼辦法呢?莊子於是大罵一切禦民之術之論之道,旁及一切學問、道理、主張、文化、文明、邏輯、思辨、智謀、知識……痛哉莊子!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這樣看來,沒有聖人之道的宣講與接受,好人善人是樹立不起自己的好的善的形象與被認同的。(王按,有這一句話已經為儒家找補回地位與貢獻來了。)同樣,盜蹠不學會點聖人之道也是行不通的,他多少也要按聖人之道來從事盜竊活動(才能聚集同夥,達到目的,減少風險)。天下的好人善人並不占多數,不善良不太好的人比較多,那麼聖人那一套主要是幫助了壞人強盜,對於天下的害處是多於好處的。所以說,如果沒了嘴唇,牙齒也就受涼受傷害了(正像晉侯假道虞去攻打虢〔gu〕,然而虢亡了,虞也就暴露出自己來了);魯國供應的酒水質量太差了,於是楚人去伐魯,梁惠王知道此時楚無暇救趙,乃趁機包圍了邯鄲(天下的許多事,表麵上看並無關聯,從主觀意願上甚至是恰恰相反。虞同意晉侯假道伐虢,是為了不得罪晉侯,有利於自身的動機卻危害了自身;魯國的酒水質量問題,也與邯鄲的安危或地位無關。一些事物的因果關係可能是你想不到的);聖人誕生,大盜反而興起。誰想得到,隻有打擊與壓製聖人,釋放與縱容大盜,天下才有救啊!1米1花1在1線1書1庫1
這個邏輯振聾發聵卻又不無強詞奪理。不是齊是非、同彼此嗎?你莊子或假托莊子之名者,在這裏掰扯善人與不善之人幹啥?你要是想得通,你要是真的齊物,你的善人聖人,與大盜盜蹠,能夠分得那麼清晰嗎?你說是提倡仁義的聖人客觀上也許給偽君子提供了幌子,那麼提倡齊物的莊周,會不會客觀上進一步給一切壞蛋敗類提供了口實呢?
這裏的《莊子》有另類理論,叫做“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這似乎有點性惡論的味道。中華古聖先賢,一般是主張性善論的,就是老莊,提倡自然,提倡無為,向往嬰兒,向往三代以前,也有性善論的意味。但這裏突然說了一句“善人少而不善人多”,並因而斷定聖人利天下少害天下多,很別致,對於泛道德論、唯道德論、修身決定論是一個有力的質疑。隻是因為此說太另類了,太不正統了,故而曆史上沒有深入研究下去,此說也沒有對社會思潮乃至文化走向發生多少影響,更沒有從而通向法製思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