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西征新疆建奇功(1)(3 / 3)

左宗棠雖然對清廷的用人不當深表惋惜,但卻使不上力。大清江山是滿人的,隻有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這些驕傲的滿人才會讓左宗棠獨當一麵。

其實,左宗棠身為陝甘總督、督辦陝甘軍務,他的職責主要是鎮壓陝甘地方的起義,而且此時的他已經年屆六十,又有多種疾病纏身,他完全可以在隴事平定後告休回籍,享受天倫之樂。但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左宗棠不會為了小家而置大家於不顧,所以,他向清政府籌議出關大略,敦促清廷製訂用兵新疆以保衛領土主權的決策。他寫給總理衙門的複信中,從多個角度提出了規複新疆的意見和建議:

首先,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沙俄是不會放棄霸占伊犁的侵略野心的,隻有通過軍事較量才能收回伊犁,這個指導思想不能變。

其次,用人有欠妥當。關外的景廉、榮全等軍兵力不足,關內金順、成祿等後路軍又冗雜無鬥誌,派這種軍隊去收複失地,是天方夜譚。而且前進基地和進兵通道的河西走廊被嚴重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貿然出兵。

另外,左宗棠還提出了收複新疆的應辦事宜和用兵方略,他指出:想要粉碎英俄的侵略意圖,必須先擊垮阿古柏的反動政權;而要收複伊犁,必須先收複烏魯木齊;然後興屯、安民,爭取讓伊犁和平回歸。如果非得用兵,也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行。

左宗棠還指出要裁減冗員,在保證城鄉民眾能正常生活和生產的基礎上統一收支、合理使用軍餉,杜絕浪費。還要做到軍令統一、步調一致,隻有這樣才能讓軍隊發揮出最佳的戰鬥力,才有希望規複新疆。

總的來看,左宗棠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不是想辦法怎樣對付俄國人,而在於精選出關的兵將;不必急著收複失地伊犁,而應該先攻取烏魯木齊。

我們知道,左宗棠其實是一個新疆軍務的“局外人”,但他卻能對謀略規複新疆考慮得這樣周密,這正是他甘於以“邊荒艱巨為己任”的最直接體現。

為了能真正讓清廷體察到問題的複雜,左宗棠決定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同年十二月,左宗棠上奏請派新的陝甘總督並欽差大臣以規複新疆。理由是:自己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無力掌控局麵。

其實,左宗棠對榮全等人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意,才采用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他的真正用意是希望清廷能讓他取而代之,得到規複新疆的軍政大權。

正如左宗棠所言,清廷派的這幾員大將的表現,真是讓人惱火不已。

當俄國侵占伊犁後,清廷派伊犁將軍榮全前往收回伊犁城池,令烏魯木齊都統景廉尋找時機規複烏魯木齊,調烏魯木齊提督成祿迅速出關赴任所。

清廷對國土要寸土必爭的態度是正確的,但下麵的大將執行時就大打折扣。

榮全從蒙古的科布多行到新疆的塔爾巴哈台(今塔城市),向俄人交涉收還伊犁,狡猾的俄國侵略者宣稱已經向清政府說明他們沒有久占伊犁的意圖,隻是代為收複,等關內外肅清後,就會交還。結果,榮全信以為真,談判自然就毫無收獲。

再看景廉、成祿都按兵不動,持一種觀望姿態。特別是成祿自同治四年新疆人民起義後不久就到甘肅高台逃避戰事,直到同治十一年仍然沒有出關的確切消息。此時,阿古柏已經占據烏魯木齊有二年之久,俄國侵占伊犁也有一年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成祿不僅在高台瞞報營數,多領軍餉,而且久駐高台,花天酒地,把荒邊遠塞視為自己的安樂窩,樂不思蜀。對他來說,收複失地是一件很久遠的事情。

真是天高皇帝遠,這種人都能身居要職,清王朝還會有什麼希望啊。

左宗棠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在同治十一年上奏:像成祿這樣的人,視軍令為兒戲,貽誤戰機,即使勉強出關,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的。建議把這樣的無用之人統統撤職查辦。

同治十二年八月,陝甘回民起義被鎮壓後,左宗棠便把戰略重心移向關外。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他調派廣東陸路提督張曜所部抵達玉門關。三月,清廷派前烏裏雅蘇台將軍金順和涼州副都統額爾慶額率軍出關。張曜也隨即率軍行到哈密。

讓左宗棠統領大軍,規複新疆本來是眾望所歸的事情,但清廷的做法讓左宗棠很不爽,也讓眾人大跌眼鏡。

七月,清廷以景廉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金順為幫辦大臣。八月,清廷對左宗棠想要辭去陝甘總督並欽差大臣的奏折不加理會,命他在肅州設西征總糧台,督辦糧餉轉運。

就這樣,滿腔熱血的左宗棠被放在了後勤的位置上,而像景廉這些隻會貪圖享受,沒有半點能力的人卻身居要職。朝廷的用人不當為這場戰爭埋下了隱患。

麵對這樣的任命,左宗棠的怨氣自然是不打一處來。雖然熱臉貼了冷屁股,他隻是負責從關內籌解糧餉以達古城,但左宗棠仍然幹勁十足,為謀略新疆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