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西征新疆建奇功(2)(3 / 3)

而西北的糧食生產原本就不夠,再加上多年的兵荒馬亂,百姓逃亡,田畝荒蕪,糧食生產又減少不少,根本就無法供給大量兵馬消費。如果從關內和其他地區遠途采運,以當時的運輸能力,大多是沙漠地區的新疆,翻越險峻的天山籌運軍糧,又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考慮了各種因素後,左宗棠建議北路在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設立北局,南路以肅州(今酒泉市)為南局,負責北、南兩路的糧食補給。他還命令已出關各軍在巴裏坤、哈密等地辦理采糧、開墾。

再看籌餉。

西北地區比較偏僻落後,經濟水平不及內地。所以,甘肅和新疆的政費在平時也要靠江蘇、浙江和四川等省接濟。但這些省份對於甘肅和新疆的政費需要,大都漠不關心。比如,西征軍的軍費每年支出約800萬兩,但實際收到的各省協餉隻有500萬兩。後來各省為了協濟海防,更不把塞防當回事了。以致西征軍在光緒元年每年隻能發一月滿餉。

手心手背都是肉,清政府看不下去了。

在左宗棠多次上奏請求下,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在左宗棠督率大軍出關之際,清廷發布“上諭”稱:為了西征軍旗開得勝,從國庫拿出銀二百萬兩,並借用洋款五百萬兩,各省協餉三百萬兩,湊足一千萬兩。

總算有錢了,出征將士有了物質上的保障,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左宗棠對朝廷的恩賜感激涕零,渾身存滿了幹勁,發誓一定扞衛大清國土,把侵略者趕回老家去。

除了籌糧、籌餉之外,左宗棠還十分重視糧食和軍火物資的轉運問題。

西北地廣人稀,多年的兵禍致使勞力更加缺乏。西北的運輸工具,隻有車和駱駝,不能船運。過高的山地又不便行車,沙漠裏隻能用駱駝。而駱駝因為曆年變亂而減少,不好雇購。還有些交通線路,必須找有水可喝的地方歇腳。總之,各種艱阻使運輸量受到了很大的限製。

左宗棠計算,在關內,要花兩石的糧價,才能運到一石的糧。因此,要花一個半人的餉, 才能養活一名兵。而在關外,要十石的糧價,才能運到一石的糧了。也就是說要花七個半人的餉,才能養活一名兵。

雖然困難不小,但左宗棠收複新疆的決心不會改變。他主張關內運糧以車和駱駝運輸為主,關外則隻能以駱駝運輸為主。他還通過上海采辦轉運局、漢口後路總糧台、西安總糧台等轉運軍火物資,並由蘭州機器局自造槍炮供應前線。從而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和軍火物資的轉運難題。

解決了糧餉和轉運問題後,如何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畢竟,有了錢不一定能打勝仗,隻有有了戰鬥力一流的軍隊才能做常勝將軍。

我們知道,這次參加收複新疆的部隊十分複雜,分別來自湘、川、豫、陝、皖、甘、新、吉、黑等省,可以說是一個雜牌軍隊。各軍的素質、武器裝備和戰鬥力都有很大的差別,使得調遣比較困難,不容易統一指揮。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左宗棠對手中的軍隊進行了集訓、整頓。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注意選拔重用青年將領。比如,湘軍統領劉錦棠帶兵出關時僅33歲;羅長祜識略過人,出塞從征時隻有29歲等等,左宗棠對他們都十分賞識。

左宗棠在選拔將帥之才時,從不以個人的好惡為取舍標準。而是以“勇”、“廉”、“樸” 作為選將的標準,但居於首要地位的是德而不是才。因為如果品德不好,就是有再好的才幹也是白搭。

左宗棠在總結自己用將的經驗時曾這樣說:“如果不了解一個人就不能很好地任用他, 而不能很好地任用一個人也就不能說了解他;如果不開誠布公,就無法得到人心;如果不獎勵一個人的長處,庇護他的短處,就不能讓一個人全心效力。”

左宗棠的這套具有辯證色彩的用將之道,使他統率的湘楚軍不斷壯大,許多名將的才能和智慧在反侵略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左宗棠從不任人唯親,他嚴格要求將領們做到“忠”、“誠”、“公”、“廉”、“勤”, 即以“忠義”倡其勇敢之氣;對部下以誠相待;秉公行賞議罰;廉潔為官;勤以練兵。而這五點左宗棠都能以身作則,所以他在軍中才有了較高的威信。

另外,沒有嚴明的軍紀,就沒有驚人的戰鬥力。所以,嚴肅軍紀是融洽軍民關係,提高部隊戰鬥力不可缺少的措施。左宗棠知道軍紀的重要性,所以他曾經多次傳令入疆的部隊, 要求加強軍紀。左宗棠一旦發現不守軍紀的部隊,馬上采取斷然措施,予以處理。

據有關記載,隻要清軍到達,當地人民立時歸附,阿奇木、阿渾、玉子巴什的人們帶著酒、酪、牛、羊,夾道迎接清軍。這說明入疆清軍確實紀律較好。

左宗棠還采取了正確對待俘虜的政策。他對部將反複強調:這次進兵主要是打擊阿古柏匪幫、白彥虎等叛國逆匪和以前的叛軍。除了持械頑抗、死不悔改者以外,隻要放下武器投降的,就要加以安撫,給予資費返回原籍,安排好他們的生產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