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西征新疆建奇功(7)(3 / 3)

要把邊疆變江南

左宗棠在西北征戰時,每到一處都把善後工作當做重中之重來做,他立誌要把邊疆變江南。所以,除了維持統治秩序和恢複百姓的生活外,在開發西北方麵也頗有建樹。

提到塞上的風沙之景,我們都會想到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000多年以後,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左宗棠特別重視植樹,當他來到西北看到遍地的荒山禿嶺、戈壁沙漠後,便下定決心以西征將士為主,地方官民協助,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廣大地區普遍種樹。種樹者不僅僅種樹,還要負責澆水、成活,加上左宗棠的獎懲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據統計,在左宗棠的帶領下,西北軍民共種樹二百萬株以上,在當時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光緒五年(1879年),新任幫辦甘肅、新疆善後事宜的楊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為,賦詩一首:“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

可見,左宗棠不僅能率軍收複新疆,而且開發西北、建設新疆也是一把好手。“引得春風度玉關”就是對他在新疆搞建設的最好比喻。

當左宗棠在新疆的軍事行動宣告結束後,經濟建設就成了當務之急。

十多年的戰亂讓新疆的經濟遭到了空前未有的嚴重破壞,特別是經阿古柏長期的蹂躪和踐踏,本來美麗富饒的新疆到處蕭條冷落,滿目瘡痍。

比如,烏魯木齊重鎮本來景象繁華,被西人稱為小南京,而在克複之時,漢城僅剩頹垣,滿城已被夷為平地,滿漢兩城隻剩下漢民及殘回數十人。據英國人沙敖透露,阿古柏橫加殺戮不願接受伊斯蘭教的人民,大約有四萬漢人喪生。邊陲凋殘、百廢待興,這就是戰後新疆的真實寫照。

若想開展經濟建設,就必須有行之有效的統治秩序。但由於戰爭的影響,清政府統治新疆的軍府製度已經名存實亡,所以,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才能保障恢複和發展新疆經濟建設。左宗棠根據新疆的具體情況設置了善後局,把它作為由軍府製度向郡縣製度過渡的橋梁。

善後局在戰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安民”和“恤民”。其實施的主要內容包括安輯難民,招徠流亡,散發賑糧,分給籽種和耕牛農具等,幫助農民恢複生產勞動。事實證明,左宗棠的“安民”和“恤民”措施,對恢複發展社會經濟等方麵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左宗棠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自用兵新疆以來,他的一貫主導思想是屯田。屯墾的種類主要分為兵屯和民屯兩種。關於兵屯,左宗棠首先建立獎懲製度,鼓勵士兵積極參加屯墾。關於民屯,左宗棠認為隻有民屯才是提供軍糧的主要來源,他反複指示善後局地方官員要盡全力滿足農民屯墾所需要的耕牛、種子、農器等物資。結果使屯墾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隻有從根本上解決了水的問題,才能很好地進行農業生產。但在西北幹旱地區,尤其在新疆一般依靠地下水和雪水灌溉,所以左宗棠認為治理西北,應先治理水利。

同治年間,新疆地區屯墾規模不大,水利建設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光緒初年,左宗棠大辦屯墾,水利開始日臻複興。

在南路方麵,張曜駐屯哈密時,興修水利,功績顯著;在北路方麵,巴裏坤防營蜀軍提督徐占彪修複大泉東渠,可灌溉農田數千畝。總之,左宗棠大搞水利工程建設,使水利灌溉遍於南北路各城,這在曆史上也是空前的。在左宗棠的倡導和影響下,到光緒後期,新疆38個縣修整和新修幹渠940多條,支渠2300多條,灌溉麵積達1100多萬畝。

左宗棠不僅重視新疆農業、畜牧業、蠶桑業的發展,他還采取措施發展工商業,先後創辦了西安、蘭州製造局和甘肅織呢局等軍用和民用工礦企業。還有改革賦稅、恢複交通、賑災禁煙等等。

另外,左宗棠還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他指示各善後局廣興義塾,重金延聘教師,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先後設立三十七處義學。新興的義塾以《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為教材,教授漢回子弟讀書識字,並以楷書仿本教他們寫字。

總之,在西征過程中,左宗棠從工業、農業、教育等各個方麵著手,井井有條地使新疆人民的生產在戰亂後得以很快地恢複和發展,給新疆帶來了一時的繁榮,使西北國防的建設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左宗棠對新疆的經濟開發有利於國計民生,他的曆史功績不可泯滅。而新疆改設行省又使中國近代新疆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要說誰是中國近代新疆經濟開發與建設的奠基人,左宗棠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