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宦海沉浮心淒涼(1)(1 / 3)

軍機處新來的老人

光緒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左宗棠抵達京師。這是他第五次來京師了,年輕時來京趕考,三次落榜,那種失落的情形,現在想起來還有些心酸。第四次來京時,已經是朝中可以獨當一麵的大員了。這次立功回朝榮耀無比,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呢?

第二天,左宗棠就進宮陛見了皇上、皇太後。還記得左宗棠上次來京陛見是同治七年(1867年)八月,距今已經有14年了。

塞外多年的戎馬生涯讓左宗棠又衰老了不少,慈安太後看到左宗棠兩鬢的白發時,不由得掉下了眼淚。太後勉勵道:“你這個年紀本應該告老還鄉,享受天倫之樂。但大清需要你,你今後的擔子仍然很重,大小國事全靠各位王公大臣了。”

左宗棠自知自己年事已高,身體也不是很好,擔當不了這樣的重任。但皇恩浩蕩,如今又是用人之際,他沒有理由拒絕皇上和皇太後的重托,隻能答應了下來。

為了表彰左宗棠收複新疆的卓越戰功,在他抵京後第三天,即光緒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881年2月27日),便被任命為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並管理兵部事務。這對漢族地主地方大員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當時,這個消息是上頭版頭條的大事,被稱為最好的消息,許多關心國事的人都十分振奮。因為朝野愛國人士一直對帝國主義的進逼和國家的積弱不振深感憂憤,希望中樞執政者能振奮精神,維護民族權益,在外交上表現出強硬的一麵。

如今,對外一直主戰的左宗棠獲得了直接參與和決策中樞的政治、外交、軍事各要務的權力,讓這些愛國人士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我們知道,被稱為“中興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個人中,曾國藩、李鴻章先後在直隸擔任總督,而且曾國藩以一等侯爵高出左宗棠,李鴻章晉封大學士也早於左宗棠。但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一生也沒有得到入值軍機、主持總署和參戎兵部的殊榮。所以,左宗棠入京輔政在晚清政壇中是很引人注目的事情。

那麼,清廷為什麼要給予左宗棠如此重任呢?左宗棠有能力是一方麵的原因,但其中也有當權者的用人權術。

首先,清廷怕左宗棠在新疆捅出亂子來,影響和沙俄的和談進程,破壞了妥協,所以把左宗棠從新疆調了回來。

其次,左宗棠雖然在邊疆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終究是一個漢人,而且手握重兵,再加上海內外越來越高的聲望,難免遭到清廷的猜忌。所以左宗棠也逃不脫“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最終被解除兵權,調往京師。

再次,統治者製衡大臣勢力的需要。

曾國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已經過世,之後,左宗棠與李鴻章所代表的湘、淮兩係勢力在晚清政治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鴻章與京師的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們十分懼怕列強的武力恫嚇,主張對外妥協。奕被罷免議政王後,在主持總理衙門並任軍機大臣期間,對外的立場也非常軟弱。為了牽製奕、李鴻章等人的勢力,清廷選中了強硬派左宗棠,所以,調他進京以備朝廷顧問。

另外,左宗棠收複新疆的壯舉轟動京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英雄。對英雄不能冷落,再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清廷也希望全國多出幾個像左宗棠一樣的人物。還有,士大夫們的積極建議和一些王公大臣的支持及慈禧太後對左的賞識等等這些因素最終促成了左宗棠進京拜相封侯。

不管怎麼說,左宗棠已經成為了京師數一數二的重臣,這是鐵板釘釘的事實。左宗棠在外地當地方大員時,想說什麼幹什麼,到哪裏去見什麼人都自由自在。而京師是帝王之都,上有皇上、皇太後、諸位王爺,下有各位軍政大臣,再加上朝中的禮儀規矩、繁文縟節,這些簡直要把左宗棠逼瘋了。

本來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在朝中卻變得異常複雜。在這種鉤心鬥角的地方,性格秉直的左宗棠能遊刃有餘嗎?

在這裏,有這麼一個小小的故事。

慈禧太後一向非常寵信太監,太監頭子如李蓮英、安德海等都紅極一時。他們無比貪婪,對入京陛見的外地大員索要宮門費。這種小人是得罪不起的,而且他們背後有慈禧太後撐腰。所以就連曾國藩、彭玉麟等清官也要低頭照付宮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