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宦海沉浮心淒涼(2)(1 / 3)

但讓務實的左宗棠去多磕頭、少說話,還不如殺了他呢。心直口快的他言行莽撞,在大臣們看來,簡直是不通世故。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左宗棠一直恃才傲物,清高自負。

從陝甘回來,每當和別人談話時,左宗棠總要誇張自己經營西北的功業。這一點讓人們比較反感。據說,左宗棠剛到軍機處時,恭親王拿一個海防的折子請教他,左宗棠每看一頁,便從海防說到塞防,炫耀自己在西北的措施之妙。

另外,左宗棠還喜歡率性而為,不計後果。據說,左宗棠入值軍機處後,當恭親王給左宗棠介紹達官貴人時,第一批大臣中就有左宗棠的仇敵、前湖廣總督滿人官文。當初,左宗棠在駱府時,官文曾多次稱他為佐雜小吏。

這種事情本應該避諱一下,畢竟是已經過去很久的事了,打個馬虎眼過去就行了,否則會弄得大家很尷尬,但左宗棠見到官文,張口就說:“你肯定還沒忘記我,我就是那個曾同駱秉章共事的佐雜人員。”官文頓時手足無措,啞口無言,非常尷尬。

等在場要人介紹完畢後,左宗棠再找官文,發現他早已走了。

左宗棠這種偏頗自負的官場作風讓他犯了官場大忌。在新疆時,由於手握重權,沒有人敢反駁。可到了京城官場,元老重臣眾多,他這種孤傲性格便給他招來許多的麻煩。

比如一些官僚遇到要事需要磋商時,故意不送有關材料給左宗棠,致使左宗棠顧此失彼,毫無頭緒。禮部尚書滿人延煦還因為萬壽節(指皇帝壽辰)左宗棠沒有按時到達,行禮失節,特地上疏參他,說他日益驕橫,乞請嚴厲懲戒,想要借此機會治左宗棠的罪。幸虧有慈禧太後和醇親王為左宗棠說話,才讓他得以解脫。

習慣了征戰沙場的左宗棠很不適應官場的這麼多忌諱,他不僅常常罵旗人官員無能,更要命的是連慈禧太後也得罪了。

在朝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十分謹慎,如果說錯了話就會惹出大禍。左宗棠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光緒七年初十日早朝,慈禧太後因為新病初愈在宮內休息,隻有慈安一人臨朝。奇怪的是在傍晚突然傳來慈安太後駕崩的消息。

大臣們都趕到朝房,聽候傳旨。好好的一個人怎麼說沒就沒了呢?雖然大家心中都有解不開的謎團,但誰也不敢多講話,畢竟議論上司兼老板的是非,不是什麼好事。

但左宗棠忍不住了,他對同僚們說:“早上還好好的,怎麼就突然駕崩了呢?我不相信。”

這話明擺著就是說慈安太後是被人謀殺的,整個大清謀殺慈安太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慈禧太後了。因為慈安太後一死,慈禧太後就能獨掌大權了。所以,左宗棠的話明擺著就是指責慈禧太後的。

這種話即使是耳語,也會傳到當事人耳中的。況且左宗棠說話的聲音一向很高,所以慈禧很快就從太監口中得知了左宗棠的言論。如果是別人,早被腦袋搬家或趕回老家了,但左宗棠的功勞太大,是大清的英雄,輕易是不能動的。但心中相當不爽的慈禧太後從此對左宗棠開始猜忌起來,左宗棠在京師的日子自然就不會好過了。

結果,朝廷中對他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議論,深諳世故的人鄙夷他,好心的人擔心他,小心謹慎的人遠離他……

左宗棠一下子從英雄變成了孤家寡人,也許英雄注定都是孤獨的,但這種孤獨是左宗棠所不願意接受的,因為他感到在朝中做一些事情越來越困難了,處處被牽製,簡直是寸步難行。

被人攆出京城

左宗棠進入軍機處後,本想以身作則,反對結黨營私的官場弊端和不負責任的官僚作風,給大清官場帶來一些正氣。但已經腐敗到骨髓的朝廷是容不下他的,因為他的秉直與陽奉陰違、媚言詭詐的晚清政壇是極不相稱的。

這就是官場,要麼你和“主流”融為一體,要麼你默默無聞,不顯山露水。如果你是一個另類,必將成為官場中人攻擊的對象。也許你的堅持和主張是正確的,但也可能會淹沒在大多數人的聲音之中。所以,自古清官很少,清官也很難做。若想做一個為百姓謀福利的好官,你就要付出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努力。

左宗棠布衣素食,過著淡泊的生活,他的清廉是眾所周知的,除了俸銀,別的錢一律不收。他不但自己為官清廉,也嚴格教育後代不可沾染官場習氣、講少爺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