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一名清官,這是無可置疑的。他本想在朝堂為百姓做更多的實事,結果卻被奕與李鴻章等人暗中拆台。
在這些朝中大臣的內外夾擊下,左宗棠在京城官場已經難以立足了。
這是什麼世道,做個好官怎麼就這麼難呢?
左宗棠心寒無比,在萬般無奈之下,他萌生了退意,從七月初開始,接連稱病告假,並上疏請求告老歸湘,退出仕途。
左宗棠雖然不討人喜歡,但他這個牌子很硬,如果讓左宗棠這三個字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的話,大清就會又變得疲軟無比。
這就是英雄的命運,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要屹立不倒,做出表率,因為英雄已經成為了風向標、領頭羊。
清廷沒有那麼傻,雖然朝堂之上容不下左宗棠,但完全可以再給他找個歸宿。隻要把左宗棠擺在那裏,對列強就有一定的震懾作用,對百姓就有一定的鼓舞作用。
光緒七年九月初六日(1881年10月28日),清廷決定外放左宗棠為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這樣一來,左宗棠想在朝廷中樞機構大展宏圖的理想便破滅了。
在一般人眼裏,入軍機處是炙手可熱的官位,但左宗棠起初並不情願。後來,因為日本也想模仿俄國的方法要挾大清時,他才挺身而出擔任新職,並試圖慢慢改變四十年來半殖民地的外交疲軟狀況,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
如果左宗棠在官場中隨波逐流,隨俗浮沉,也許就會在京城安度晚年了。但這不是他的風格,他眼裏揉不得沙子,結果被官場惡習所排斥,幾乎是被人攆出京城的。
想想9個月前從新疆趕往北京的那種榮耀,左宗棠不住地搖頭歎息,被人當成救世主的感覺越來越陌生了。這就是人生,永遠少不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變數。左宗棠也不例外,他的命運、他的傳奇也許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對於左宗棠的離去,拍手稱快的是奕、李鴻章之輩。在朝中沒有了異己,他們又可以為所欲為,一手遮天了。
外放兩江的日子
雖然左宗棠在入京輔政期間成績斐然,結果卻被攆出了京城。可見,清朝統治集團是多麼腐朽。左宗棠雖然心寒無比,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些挫折而變得頹廢無比。在新的工作崗位,他依然熱情飽滿地努力拚搏著。
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82年2月10日),左宗棠到江寧(今南京市)接任了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職務。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職務的大體情況。
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由於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
南洋大臣,全稱為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大臣,又稱南洋通商大臣。清末專管南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交涉、通商、海防等事務的欽差大臣。《南京條約》訂立後設置,稱五口(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通商大臣,由兩廣總督兼任。鹹豐八年(1858年)改由兩江總督兼任,一度曾由江蘇巡撫兼任。從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由兩江總督兼任成定例。
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與由直隸總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分別成為晚清南、北方最有權勢的封疆大吏。因此,清廷命左宗棠總督兩江,有安慰這個忠誠老臣的意思。
對左宗棠來說,能坐在這個位置上,便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相對於在朝中處處受人掣肘來說,這裏更適合他發揮自己的餘熱。
當左宗棠一路風塵仆仆到達江寧,看到滿目瘡痍、民生凋落的蕭條破敗景象後,非常憂慮,忍不住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百姓生活如此貧困,而朝中的大員們卻鉤心鬥角,花天酒地。再加上外國殖民主義者對中國日益加劇的軍事侵略與經濟掠奪,大清這艘殘破不堪的大船已經不能承受之重。
為了國家,也為了百姓,左宗棠在歎息之後,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盡管是杯水車薪,盡管無力改變大清的頹敗趨勢,但左宗棠還是這樣做了。隻要有一口氣在,隻要身在其位,左宗棠就要為百姓辦一些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