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宦海沉浮心淒涼(2)(3 / 3)

同以往一樣,左宗棠非常關注百姓的生活和疾苦。他剛到江寧,便決定對百姓推行賑濟、體恤為主的仁政。

對於傳統的賑災恤民工作,左宗棠做得非常到位,他命令就地設廠煮粥賑濟,並調撥災款、籌集銀兩以購買米薪、搭場蓋棚,解救燃眉之急。另外,還為產婦、病號、出天花的孩子給予特殊照顧。

不僅如此,左宗棠還能按照19世紀中國社會變化的需要,發展商品經濟,減輕了當地人民的絕對貧困化。為了支持商辦近代企業,他采取了一係列保護工商的措施。另外,他還對帝國主義經濟侵略進行抵製,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興辦近代企業作為挽回國家利權,抵製外國經濟擴張的手段。這就為傳統的恤民政策注入新的時代內容。

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左宗棠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他一向把農業視為根本,所以,興修水利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若想減少自然災害,發展經濟,左宗棠認為,依照江蘇的經濟與地理特點,首先要整治水利。在江蘇治水,先要治淮。而治淮的根本就是恢複淮河從雲梯關入海的故道。

但這項工程非常浩大,需要較長時間與大量經費,而當時左宗棠剛剛就任,百廢待興,經費困難,經過反複思索後,決定治淮先治標,一點一點來。

在光緒九年(1883年),新修的江蘇水利工程經受住了洪水的嚴峻考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江蘇的農業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複。

另外,在著重治淮的同時,左宗棠也積極認真地治理江蘇地區的其他河道水害,並且成效顯著。

光緒九年十二月底(1884年初),左宗棠在病勢加劇,就要交卸兩江總督職務時,又對“大舉複淮”水利工程作了戰略性的決定與規劃:首先,在清江設立複淮局,選派得力人員前往主持,同時製訂分年進行的複淮計劃。可惜的是,不久左宗棠就由於身體原因離開了江蘇,複淮工程從此就不了了之了。

我們知道,洋務是左宗棠一生活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在福州和西北就非常重視興辦洋務事業,如今在南京,同樣積極開展洋務運動,振興江南工商業。

首先,發展電訊業。

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各國爭先恐後在中國內陸與沿海奪取電報線路權。左宗棠意識到若想長期有效地抵製外國資本對華的經濟擴張,就一定要抓住時機發展本民族的近代交通工礦電訊業。

為了保全中國的自主權,左宗棠與外商積極爭取線路架設的項目。比如,南京到武漢全長達一千六百裏左右的長江線路架設,在左宗棠的主持下,終於在光緒十年(1884年)竣工。這是江蘇地區繼寧鎮線、津滬線後的第三條重要電路,對江蘇電訊聯絡與工商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扞衛國家主權、保護民族經濟,左宗棠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進行堅決的鬥爭,使外國大規模在華投資設廠推遲了十年左右。

其次,發展航運業和煤礦業。

南京緊靠大江,水運便捷,但南京港卻始終沒有一座輪船碼頭,上下客時隻用小船到江心接送。左宗棠看在眼裏記在心頭,便下令修建了南京港的第一座輪船碼頭,並從蕪湖調一艘躉船在南京下關江邊停泊。為了方便旅客,左宗棠下令在躉船上設立棧房,為上下船的旅客提供免費的住宿休息。這些措施對發展中國航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發展江蘇的近代經濟,左宗棠認真調查研究江蘇北部徐州附近的礦產地質資源。結果查明銅山境內煤的蘊藏量很大,利國驛的鐵礦石量多質優。於是,他上奏朝廷在徐州興辦機器開采的近代煤鐵礦,獲得了恩準。

光緒八年八月二十四日(1882年1月25日),徐州銅山縣境內利國驛煤礦正式設局開采。它不但是徐州首家近代化煤礦,而且也是江蘇地區(除上海)的首家近代化經濟企業。

總之,左宗棠的這些措施是可行的,並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他發展近代經濟和創辦近代企業的主張和實踐,充分體現了在新的形勢下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為他晚年又填寫了精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