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小劉飛刀(3 / 3)

再一個,就是根據當時的政治環境,宋文帝出麵處死這幾個大臣可以起到樹形象的功能作用。

新君登基,第一把火就燒死了殺害自己哥哥的凶手,這種大義行為值得大書特書,要是有宮廷機關報的話,《劉宋日報》上可以發個頭版頭條再加編者按。可不是嗎,這小青年太仁義了,手足之情濃,是個好皇帝,錯不了。

其實呀,劉義隆跟兩個哥哥感情一般般,又不是一個媽媽生的,從小也沒在一起親密無間地光著屁股打彈弓、捉蛐蛐、抓知了,各自被保姆奶媽帶著,平時接觸不多,長大後還多了個“政敵”的成分,你說感情能有多深?哪像我們平民百姓小時候的兄弟情,誰要是打了自己弟弟妹妹,哥哥操塊磚頭能把打人者追出三裏地去!

雖然因為兩個哥哥被殺,劉義隆才有機會登上皇帝寶座,但劉義隆並不打算對徐、傅、謝等人感恩,他要借此機會來次表演秀,向世人展示自己可貴的孝悌品質。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年底,宋文帝決定對徐羨之、傅亮和謝晦動手。

雖然飛刀緊握,但在正式動手之前,為不致打草驚蛇,宋文帝還是作了一番偽裝。因為解決徐羨之和傅亮二人很容易,直接派人去他們家捆來就是了,關鍵是謝晦不好對付,他在京城上遊手握重兵,要拿下他必須得悠著點、壓著點。

要幹掉謝晦就必須要調動軍隊,但軍隊調動這事目標太大,無法向外界隱瞞行動。於是,為了讓謝晦等人不產生懷疑,宋文帝連著撒了兩個謊,“聲言當伐魏,取河南,又言拜京陵,治行裝艦”。

宋文帝的目標是西邊的謝晦,但卻撒謊說要進行北伐,收複被魏國奪去的黃河以南土地;另外,由於西征作戰必須動用水軍,宋文帝下令長江艦隊進入戰備狀態。對於這個命令,文帝的解釋是,我要到京口去祭拜我奶奶,艦隊戒嚴是維穩需要,以防萬一。

這事還真不像扯謊。劉裕的繼母蕭文壽當時剛去世兩年多,孫子想奶奶很正常,到奶奶的陵墓所在地京口去燒點紙錢送束鮮花,人之常情。

謊扯得很圓,軍隊刀槍叮當,戰車轟隆,明明是一輛輛軍吉普,他卻對外聲稱,隻是些大個的迷彩癩蛤蟆。

從這次針對朝廷元老的軍事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宋文帝劉義隆雖然年輕,但處事穩健,對各種問題的考慮十分周全,明君風範淋漓盡顯。他這種暗度陳倉的計謀,成功將幾個元老大臣蒙在鼓裏。

傅亮和謝晦這兩個老江湖一點沒看出來朝廷的這次兵馬調動是針對他們的,甚至連一絲絲懷疑的念頭都不曾產生過。特別是傅亮,身為朝廷中樞大臣,還著急小皇帝不該這麼窮兵黷武去攻打魏國呢!

傅亮還偷偷寫信將朝廷打算北伐這事告訴遠在荊州的謝晦,說皇帝肯定會派人去你那征求你的意見,你得好好勸勸他,叫他別沒事去找人打仗。

那時候,謝晦的弟弟謝皭在朝廷當官,他在第二年正月時探知了朝廷調動兵馬的真實用意,趕緊派人將這一重要情報通知了哥哥,叫他早作對策。

接到弟弟的雞毛信後,“晦猶謂不然”,謝晦根本不相信皇上會派兵來打他,他覺得弟弟告訴他的一定是道聽途說的路邊社消息,不足為信。

從謝晦的反應看,倒不能說他傻,應該說他政治神經遲鈍,這正好側麵證明了謝晦內心坦蕩沒鬼,至少可以說明在當時他從未生出過反叛朝廷的異心,要不然,朝廷一提棒子,他早從武器庫中拿出斧頭鉤叉準備迎戰了。

不過最終他還是迎戰了。

在消息終於證實之後,謝晦不願束手就擒,他覺得自己應該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力,於是集結兵將東進,和朝廷軍隊展開決戰。

一切布置好了之後,劉義隆在元嘉三年正月十六這天,正式亮出了“小劉飛刀”,下詔宣布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為殺害營陽王劉義符、廬陵王劉義真的凶手,對他們進行全國通緝,任何人見之都可將其捕殺。

詔令下達之後,徐羨之正準備去朝廷上班,走到宮門口時,當天的值日官謝皭悄悄通知傅亮:“殿內有異處分。”

傅亮一聽,知道出大事了,慌慌張張地對秘書說他嫂嫂生病,他得馬上回家一趟,先請個假,等會上班。

傅先生估計也是連急帶嚇腦殼糊塗了,這請假原因也太次了點,嫂嫂生病,關你小叔子什麼事啊,你跑得腳不沾地幹嘛呀。

徐羨之收到傅亮派人傳來的通知後,跑到郊外的一個破窯洞裏上吊自殺了。

這四人中,徐羨之第一個死亡。第二個死的是傅亮,他得到通緝消息後,也忙不迭向城外逃命,半路上就被抓住了。

臨刑前,宋文帝格外開恩,特意派人對傅亮說:“以公江陵之誠,當使諸子無恙。”

當初傅亮曾帶著朝臣千裏迢迢從建康趕到江陵請劉義隆登基稱帝。所以劉義隆說,你放心去吧,看在當年你誠心誠意的份上,我饒你的兒子們不死。

盡管這條件很“優厚”,等於是替傅家保留了傳承香火,但深感冤枉的傅亮仍然不服地抗辯,說自己殺死廬陵王完全是廢昏立明,為國著想,並痛斥宋文帝:“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說得很對,宋文帝確實隻是故意找茬除掉他。不過對於傅亮而言,這種結果隻是一報還一報而已,一年前,他也是以子虛烏有的罪名除掉廬陵王劉義真的,當時他向時任皇帝誣陷劉義真“潛懷異國,訕主謗朝”,唆使宋少帝以反革命謀反罪把二弟給殺了。

剩下的就是解決謝晦了。

宋文帝精明得很,解決謝晦的事他決定交給一個人去辦:檀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