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曾國藩升任為禮部右侍郎,開始了其真正的官場生涯。曾國藩在沒有實授禮部侍郎之前,雖然做了十年的京官,但是手中卻沒有真正的實權。實授禮部右侍郎才標誌著他從政生涯的真正開始。此後四年中,曾國藩做遍了兵、工、刑、吏各部的侍郎。
鹹豐二年(1852年)六月二十四日,曾國藩離開京城南下,想借助典試江西的機會回家省親。七月二十五日,一行人抵達安徽太湖縣境的小池驛,忽然接到家人來報,他母親江氏撒手人寰,哀痛之至的曾國藩立即脫下官服,披麻戴孝,回家奔喪。
曾國藩到家僅三個月就接到了巡撫張亮基的來信,信中誠邀曾國藩到長沙去辦團練。原來是太平軍從全州出廣西境,一路殺進湖南,在七月攻破醴陵後,西王蕭朝貴、翼王石達開率領五千先鋒一舉全殲了駐紮在長沙城外的一千官軍,次日又來到長沙城下準備攻城。曾國藩想自己一個朝中堂堂的二品侍郎,又熱孝在身,若僅因一巡撫的邀請便出山辦事,既有失自己的身份,又招致士林的譏嘲,於是便以在家守製為由拒絕了張亮基。不久,曾國藩又接到鹹豐帝的上諭:“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聞其在籍,其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用力,不負委任。”曾國藩接到上諭後,左思右想,最後決定暫不受命,於是便給皇上寫了一份“懇請在籍終製折”,正要發出去時,忽然好友郭嵩燾來訪。郭嵩燾力勸曾國藩出山為皇上盡忠,並請出其父曾竹亭做他的工作。曾竹亭是湘鄉縣的掛名團總,又聽了郭嵩燾的話,便麵諭曾國藩移孝作忠,為朝廷效力。恰好這時,張亮基又來一信,報告武昌失守的消息,再一次請曾國藩出山晉省。於是,曾國藩將家事妥善安排了後,在母親靈柩前焚燒了尚未發出的“懇請在籍終製折”,便墨絰出山了。
曾國藩擔任湖南團練大臣後在長沙設立了審案局,招募勇丁,揭開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序幕。曾國藩想:先招募少數人,加以嚴格訓練,使之能以一當十,然後以這些人為骨幹,再招募十倍二十倍的人,立即就可以成為一支勁旅,到時拉出省外,與太平軍較量。於是,曾國藩便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鹹豐很快便批複:“悉心辦理,以資防剿。”曾國藩奉了這道聖旨,立即大張旗鼓地招起人來。曾國藩把嚴懲土匪作為他的團練方針。
鹹豐三年(1853年)正月,曾國藩向湖南各州縣發出號令,要求對土匪“格殺勿論”。二月,曾國藩派劉長佑、王錱等將常寧白沙堡的農民暴動鎮壓了下去,派張榮祖把宜章、桂東的農民暴動鎮壓了下去;三月,曾國藩派夏廷樾、張榮祖把永安、安仁等地的農民暴動鎮壓了下去。曾國藩瘋狂的“剿匪”行動終於平定了湖南境內的起義活動,但因他奉行“亂世須用重典”的政策,殺人就像剃頭一樣簡單,所以被別人稱為“曾剃頭”。
曾國藩出山後,湖南巡撫張亮基給予他很多的方便,但曾國藩到長沙不久,張亮基就調到武昌做湖廣總督了,布政使潘鐸暫時接替了他的職位,原雲南布政使徐有壬調到湖南來做布政使,陶思培擔任湖南按察使。他們與曾國藩的關係本來就不好,後來曾國藩“越權侵官”,使得他們對曾國藩處處掣肘,甚至打擊。這使得曾國藩處境非常孤單,於是便給朝廷上了《移師衡陽折》,於八月二十七日憤走衡陽。十月,曾國藩創辦水師,任命彭玉麟為第一營哨官,楊載福為第二營哨官,褚汝航為第三營哨官。
鹹豐四年(1854年)正月,太平軍西征軍攻破武昌,再次進入湖南,並連克嶽州、寧鄉、湘陰等地。為了控製太平軍的發展,鹹豐帝命曾國藩前往武昌,以緩解軍事上的緊張局勢。此時,曾國藩的水陸兩師已有一萬人。三月,曾國藩來到靖港,中計大敗,投水自殺被部下救起。五月,再次出征,經過整頓的湘軍連克常德、澧州、嶽州。八月,攻下武漢。九月,攻破田家鎮。連續的勝仗使曾國藩感到風光無限,大有一鼓作氣拿下金陵的趨勢。然好景不長,十二月,曾國藩就在九江戰敗,再次跳水自殺,被及時趕到的彭玉麟救起。曾國藩在九江戰敗後,便將九江的防務撤去,回護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