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心中暗笑——不為所動?我再進一言,保管你前功盡毀!
“可能是我杞人憂天吧。”她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把書往旁邊一丟,端起飯碗道,“昔日李承乾年方八歲,先帝便將之立為太子,又廣設屬官、增其護衛,結果那些人急於掌權,杜荷、趙節之輩鼓動太子謀反。今日若給重照開府,誰知二十年後他和他那幫屬官能否與顯兒和睦?倘若父子相爭,又是一場大亂。你若不擔心就算了,反正那時你我恐也不在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叫顯兒自己應對吧。”
李治握著飯匙的手陡然一顫——霎時間,他們李家四代父子相殺的往事一幕幕浮上心頭!還要讓這詛咒一樣的悲劇再延續一代嗎?
他想鎮定下來繼續吃飯,可剛才還很美味的雕胡飯現在吃起來卻味同嚼蠟,於是長歎一聲把碗放下。媚娘冷眼旁觀——行啦!這件事辦不成了。
果不其然,李治一臉失落地喃喃道:“那就算了……算了吧……”頓了片刻他忽然抓緊媚娘的手。
“幹嗎?”媚娘嚇一跳。
“我想問你一句話。”李治直勾勾望著她,眼裏竟隱隱有淚光,“朕是不是很蠢?是不是在你眼中,朕一直就是個昏聵無能的人?”
媚娘聞聽此言又悲又憤——你何時蠢過?你何時昏聵過?天底下隻怕沒幾個人比你更精明。你的毛病根本不是蠢,而是反複無常、好謀無斷!這世上從沒有完美之事,八字還沒一撇,給孫兒開府置屬就一定會生亂嗎?即便如此,不有所舍焉能有得?堂堂七尺男兒,拿得起放得下,胸內若有一番豪情壯誌,天塌地陷又有何懼?可你呢?我隻說了一句你就猶豫反悔,每次皆是如此。你防這個防那個,算計來算計去,說到底就是你自己沒信心!總想利用別人,卻又總疑神疑鬼,弄到最後什麼事都做不好!你缺的不是智慧,是快刀斬亂麻的魄力!是敢作敢為的擔當!沒有魄力和擔當再會算計也沒有用。這樣的皇帝可恨,這樣的男人可悲,你明不明白?雉奴啊雉奴,當初你跟我偷情時的勇氣哪兒去了?當初你除掉長孫無忌一黨時的果決哪兒去了?我的雉奴啊……
不知不覺間,媚娘的眼淚已簌簌而落,但這些話她不能說,也不敢說。不是怕李治生氣,而是怕自己也會像李治一樣猶豫,怕自己好不容易積蓄起的無限勇氣會因這一瞬的宣泄徹底毀滅。她唯有將李治緊緊摟在懷裏,泣不成聲地安慰著:“沒、沒有……你隻是病了……病了……”或許這答案也不算敷衍,如果李治不是半輩子疾病纏身,至少能當個合格的守成之主,運氣好的話也能小有作為,然而這可惡的風疾把他的人生徹底打亂了。
因為有媚娘,罹患風疾的李治才有幸做出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也同樣因為媚娘,李治皇綱不振大權旁落——媚娘曾憂李氏之天下,而現在李氏天下要因她而憂了。
二、移駕密謀
永淳元年三月戊午,李治正式頒布詔書,立東宮嫡長子李重照為皇太孫,但開府置屬之事卻再無下文。皇太孫沒有屬官就隻是個空頭名分,對鞏固太子地位幫助有限,更起不到會聚更多官員製約天後的作用,李治最後一次權力布局又以失敗告終。
不過對李治而言這已不重要,珍惜剩下的時光似乎更為實際,在確立皇太孫後他著實過了幾天兒孫繞膝的快樂日子。不但徐婕妤等人時時陪在他身邊,太子李顯、相王李輪也每天入宮問安,媚娘也難得再發善心,主動恢複了李素節、李上金的官爵。當初素節、上金都因強加之罪降為郡王,解除職務軟禁地方;而今媚娘聲稱太子、太孫新立,當施惠兄弟以示仁慈,故而解除對二王軟禁,就近任命為嶽州(今湖南嶽陽)刺史、漹州(今湖北漢陽)刺史。雖然他們依舊沒有入京覲見、參與朝政的權力,但與原先相比已好過百倍。就在李治為此大感欣慰之際,太平公主也笑盈盈來報喜,說自己懷孕了,為此自然又有一番喜慶之事,駙馬薛紹也加封右羽林員外將軍。(員外,即正員以外的官員,唐初多用於獎賞特殊身份者)
就在一派和煦春光照耀皇家之際,長安平民百姓卻很痛苦——又開始鬧糧荒了!
關中自古久旱,數百年皆如此,故而當年隋朝開辟運河時最重視的一段便是廣通渠。此渠由長安西北引渭水,過潼關,入黃河,長達三百餘裏;修成之日萬民歡呼,關中糧食自此有了保障,百姓呼其為“富民渠”。但運河並不能改變關中幹旱的氣候,高祖定鼎以來大旱已有六七次,特別是冬春連旱尤為棘手。而永淳元年又是這種情況,加之前番鎮壓突厥大量調發糧草,長安缺糧尤其嚴重。
國家承平日久,邊庭雖屢有戰事,畢竟中原一團和氣,民戶也在日益增加;長安首善之地,士農工商雲集,更不知比貞觀之初多了幾十倍的人。平日越是繁花似錦,一旦鬧災麻煩越大。裴炎不敢怠慢,一方麵詔準關中百姓逃荒就食,一方麵從東南調糧食輸往河南,準備賑濟災民。
出這麼大的事,李治溫馨的日子也被驚破了,又開始為此發愁。媚娘很適時地坐到他身邊,提出建議——將朝廷遷往東都洛陽。
這其實是老文章,每逢關中大旱皇帝就要移駕洛陽,但這次李治不樂意:“朕東去容易,恐顯兒留守長安不勝其任。”
“可留宰相輔佐,再說孩子也大了,正好曆練一下。”說著媚娘從懷中取出份奏疏,“你看這是顯兒親筆所寫,說怕李賢在巴州缺衣少穿,懇求咱們放寬監禁、厚給衣食。他心裏還惦記著哥哥,可見這孩子越來越有心了。”
李治初看之下也覺感動,可轉念一想,說不準是薛元超、蘇良嗣出的主意,這種懇求未必全然是真情,何嚐不是自樹仁德之名?但是誠如媚娘所言,李顯二十六歲,已是兩個孩子的爹,自己在他這歲數已當了五年皇帝,都開始跟長孫無忌鬥智鬥勇了,總不能永遠不放手吧?然而李治還是不想走,又說出一個理由:“前幾天太史局上奏日食,此時出巡朕恐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