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李治東都駕崩,媚娘親攬攝政大權(1 / 3)

永淳二年二月,骨篤祿親率大軍攻打定州,霍王李元軌激勵三軍奮戰,勉強保住城池;阿史那元珍率另一路叛軍進犯媯州(今河北張家口),唐軍不敢出戰,突厥大肆抄掠,殺傷百姓甚多。三月,兩路叛軍合兵再襲單於都護府,唐軍大敗,都督府司馬張行師被叛軍擒殺。消息傳來舉國震撼,朝廷急派夏州都督王方翼、勝州(內蒙古準格爾旗)都督王本立分道救援,並以程務挺為行軍總管,再次領兵平叛。然而就在這緊要時刻,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徹底打亂了唐軍的部署——綏州(今陝西綏德)白鐵餘叛亂。

白鐵餘,匈奴貴族後裔,不過北朝以後匈奴已逐漸衰落,到他這一代已是普通的大唐百姓,居住在綏州城平縣。此人文不成武不就,隻會一些醫卜星象的旁門左道,野心卻極大,夢想自己能當皇帝。數年前他在鄉裏柏樹下偷偷埋了一尊佛像,然後揚言自己看到佛光,會集眾人挖掘,自然靈驗無比。此後他便神道設教,占卜算卦、畫符念咒、招攬弟子、聚斂錢財,因為一直打著宣揚佛法的幌子,又時不時幹些治病施舍的好事,地方官沒有留心,幾年來這個邪教日益壯大,聚集不少貧苦百姓。前番關中大旱,又有大量無家可歸的災民跑來皈依,加之突厥叛亂局勢動蕩,白鐵餘野心膨脹,便於永淳二年四月占據城平縣,公然扯旗造反,還自稱“聖光明皇帝”,設官署、置百官,又攻陷鄰近二縣,殺官吏、焚民居,脅迫更多百姓參與造反。

關中乃李唐腹心之地,出現這樣惡劣的叛亂豈能忽視?於是剛剛整軍出發的程務挺轉向綏州,王方翼也改道協助平叛。白鐵餘動靜鬧得不小,卻誌大才疏,跟隨他的人又是一幫烏合之眾,怎抵禦得了當世兩大悍將?程務挺連戰連捷馬不停蹄,很快攻克城平縣,生擒白鐵餘,當眾斬首並誅餘黨;王方翼更是一路安撫百姓,並請奏朝廷考查關中各州縣官員,將玩忽貪暴之人盡數罷黜,以免再生禍患。這場叛亂從開始到失敗隻有二十多天。

可戰場之事瞬息萬變,就是這至關重要的二十多天,叛軍已無法遏製。勝州都督王本立原在朝中擔任左司郎中,欲求幸進攀附媚娘,因得誌後專橫跋扈遭狄仁傑彈劾,貶出京城。這幾年他倒頗有些洗心革麵的表現,勤勤懇懇政績突出,加之朝中有媚娘一黨的扶持,晉升為都督。對戰叛軍的關鍵時刻,兩路大將轉而平內亂,獨剩他一路與敵周旋,他倒有心殺敵立功,無奈不善統兵又寡眾懸殊,被骨篤祿好一陣痛打,損兵折將狼狽而逃。最終突厥人攻克單於都護府,聲勢更為猖狂,叛亂之眾已達數十萬。五月,骨篤祿又攻克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轉而再寇重鎮豐州(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都督崔知辯率兵出擊,戰敗被殺。

永淳二年二月,骨篤祿親率大軍攻打定州,霍王李元軌激勵三軍奮戰,勉強保住城池;阿史那元珍率另一路叛軍進犯媯州(今河北張家口),唐軍不敢出戰,突厥大肆抄掠,殺傷百姓甚多。三月,兩路叛軍合兵再襲單於都護府,唐軍大敗,都督府司馬張行師被叛軍擒殺。消息傳來舉國震撼,朝廷急派夏州都督王方翼、勝州(內蒙古準格爾旗)都督王本立分道救援,並以程務挺為行軍總管,再次領兵平叛。然而就在這緊要時刻,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徹底打亂了唐軍的部署——綏州(今陝西綏德)白鐵餘叛亂。

白鐵餘,匈奴貴族後裔,不過北朝以後匈奴已逐漸衰落,到他這一代已是普通的大唐百姓,居住在綏州城平縣。此人文不成武不就,隻會一些醫卜星象的旁門左道,野心卻極大,夢想自己能當皇帝。數年前他在鄉裏柏樹下偷偷埋了一尊佛像,然後揚言自己看到佛光,會集眾人挖掘,自然靈驗無比。此後他便神道設教,占卜算卦、畫符念咒、招攬弟子、聚斂錢財,因為一直打著宣揚佛法的幌子,又時不時幹些治病施舍的好事,地方官沒有留心,幾年來這個邪教日益壯大,聚集不少貧苦百姓。前番關中大旱,又有大量無家可歸的災民跑來皈依,加之突厥叛亂局勢動蕩,白鐵餘野心膨脹,便於永淳二年四月占據城平縣,公然扯旗造反,還自稱“聖光明皇帝”,設官署、置百官,又攻陷鄰近二縣,殺官吏、焚民居,脅迫更多百姓參與造反。

關中乃李唐腹心之地,出現這樣惡劣的叛亂豈能忽視?於是剛剛整軍出發的程務挺轉向綏州,王方翼也改道協助平叛。白鐵餘動靜鬧得不小,卻誌大才疏,跟隨他的人又是一幫烏合之眾,怎抵禦得了當世兩大悍將?程務挺連戰連捷馬不停蹄,很快攻克城平縣,生擒白鐵餘,當眾斬首並誅餘黨;王方翼更是一路安撫百姓,並請奏朝廷考查關中各州縣官員,將玩忽貪暴之人盡數罷黜,以免再生禍患。這場叛亂從開始到失敗隻有二十多天。

可戰場之事瞬息萬變,就是這至關重要的二十多天,叛軍已無法遏製。勝州都督王本立原在朝中擔任左司郎中,欲求幸進攀附媚娘,因得誌後專橫跋扈遭狄仁傑彈劾,貶出京城。這幾年他倒頗有些洗心革麵的表現,勤勤懇懇政績突出,加之朝中有媚娘一黨的扶持,晉升為都督。對戰叛軍的關鍵時刻,兩路大將轉而平內亂,獨剩他一路與敵周旋,他倒有心殺敵立功,無奈不善統兵又寡眾懸殊,被骨篤祿好一陣痛打,損兵折將狼狽而逃。最終突厥人攻克單於都護府,聲勢更為猖狂,叛亂之眾已達數十萬。五月,骨篤祿又攻克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轉而再寇重鎮豐州(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盟),都督崔知辯率兵出擊,戰敗被殺。

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想平滅這場叛亂已不可能。此時洛陽朝廷也人心惶惶,中書令崔知溫本就有病,去年兄長崔知悌病故就頗受打擊,又聞崔知辯戰死,悲痛過度溘然長逝。郭待舉、郭正一等新任宰相亂了方寸,竟然下令舍棄豐州,將百姓盡數遷往靈、夏等州再設守備。幸而豐州司馬唐休璟拒不從命,聚攬殘兵上書抗辯——此人即是當初在營州殺退叛軍的那個八品參軍,因那一役的功勞超升為六品司馬。他在奏疏中稱:“豐州阻河為固,居賊衝要。隋末舍棄此地,致胡虜深侵;貞觀末年朝廷募人實之,西北始安。今若複廢之,則河濱之地又為賊虜所據,西北永不得安,非國家之利也!”一言點醒夢中人,為了阻止突厥危害中原百姓,朝廷隻能橫下心來硬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