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顯繼位,媚娘從中作梗(1 / 3)

諡號既定,接下來就是修陵。地址早選好了,李治繼位之初就曾派太史令李淳風在雍州遍尋風水寶地,最終挑中上宜縣(今陝西乾縣)以北的梁山,並定陵號為“乾陵”,早已劃為皇家禁地,隻要開工就可以了。媚娘命吏部尚書韋待價暫攝司空、山陵使,負責營建乾陵;為便於核算工程、度支錢糧,又命宰相劉景先知山陵事,還特意詔請霍王李元軌也參與修陵,以示對宗親意見的尊重。既而下令,除霍王外所有王侯公主皆安守己位,無須特來奔喪,待大行皇帝下葬時再聚京師;各地官員照舊行政,西京乃至邊鎮各軍不準隨意移動——這些命令都是為了避免黎民恐慌。

一切安排完畢已過去兩日,媚娘總算鬆口氣,可以安安穩穩守靈了。不過她心裏有數,這僅是暫時的平靜,更緊張的日子還在後麵,現在還不便有進一步的舉動,先清靜幾日,在靈前陪陪她的雉奴吧。她端坐在棺槨旁,望著大殿內哀傷的情景:所有幔帳都換成白色的,錦繡屏藩撤去,華貴的宮燈也換成了白燈籠,靈前點著白蜜蠟;李顯身著重孝跪在靈前,一副悲楚之態;每日朝夕五品以上的大臣都會來哭拜,親衛、宦官、宮女也都換穿孝服,或陪著哭祭,或管理燈燭;大殿兩廂還設了純白的薄紗帳,一邊是大行皇帝的嬪妃女官,另一邊是韋氏為首的東宮妃嬪,所有人都滿臉悲容痛不欲生。

媚娘本來尚有幾分悲意,但瞧見這副情景反而不想哭了。因為這情景太熟悉,三十五年前她就經曆過,隻是當時她的身份不同,此刻她的目光掃過在場每個人,似乎都能看穿他們的心思——李顯已在靈前即位,固然他心中懷念父皇,但也有期待和慶幸吧?畢竟從今以後這天下屬於他了。那些大臣是真心難過嗎?不一定,他們哭是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是為未知的仕途命運擔憂吧?那些侍衛宦官更不消提,伺候誰不是伺候?愁眉苦臉是因為累,皇帝一死要連續忙七天七夜,這會兒心裏都叫苦不迭吧?至於那幾個嬪妃女官媚娘就更能理解了,當初她也在那堆人裏,哭的是自己命苦,馬上要出家為尼了。凡事經曆過一次,感覺便完全不同,想來皇帝雖是九五之尊,天底下又有幾人真心哭他?其實哭的都是皇權!

不過也有例外,殿柱旁有個白須老臣,一連兩日哭得頓足捶胸、撕心裂肺,上氣不接下氣,嗓子都哭啞了,眼睛都哭腫了,此人便是衛尉卿王及善。別人看他難受,媚娘卻覺有些可笑——這份忠誠的確難得,但怎麼看都不像大臣哭皇帝,像老仆人哭郎君!

當然還有兩人是真心哭泣,那就是李旦和太平,他們也不聲不響陪在棺槨旁,雖是嚶嚶啜泣卻令人動容。媚娘見一雙兒女這般傷心,也掏出手帕,想掬一把眼淚,可在眼角蹭了半天一直是幹的。從李治倒頭到現在,她一滴淚沒掉,並非不難過,而是現在一腦子亂七八糟的事,根本沒心思哭。

諡號既定,接下來就是修陵。地址早選好了,李治繼位之初就曾派太史令李淳風在雍州遍尋風水寶地,最終挑中上宜縣(今陝西乾縣)以北的梁山,並定陵號為“乾陵”,早已劃為皇家禁地,隻要開工就可以了。媚娘命吏部尚書韋待價暫攝司空、山陵使,負責營建乾陵;為便於核算工程、度支錢糧,又命宰相劉景先知山陵事,還特意詔請霍王李元軌也參與修陵,以示對宗親意見的尊重。既而下令,除霍王外所有王侯公主皆安守己位,無須特來奔喪,待大行皇帝下葬時再聚京師;各地官員照舊行政,西京乃至邊鎮各軍不準隨意移動——這些命令都是為了避免黎民恐慌。

一切安排完畢已過去兩日,媚娘總算鬆口氣,可以安安穩穩守靈了。不過她心裏有數,這僅是暫時的平靜,更緊張的日子還在後麵,現在還不便有進一步的舉動,先清靜幾日,在靈前陪陪她的雉奴吧。她端坐在棺槨旁,望著大殿內哀傷的情景:所有幔帳都換成白色的,錦繡屏藩撤去,華貴的宮燈也換成了白燈籠,靈前點著白蜜蠟;李顯身著重孝跪在靈前,一副悲楚之態;每日朝夕五品以上的大臣都會來哭拜,親衛、宦官、宮女也都換穿孝服,或陪著哭祭,或管理燈燭;大殿兩廂還設了純白的薄紗帳,一邊是大行皇帝的嬪妃女官,另一邊是韋氏為首的東宮妃嬪,所有人都滿臉悲容痛不欲生。

媚娘本來尚有幾分悲意,但瞧見這副情景反而不想哭了。因為這情景太熟悉,三十五年前她就經曆過,隻是當時她的身份不同,此刻她的目光掃過在場每個人,似乎都能看穿他們的心思——李顯已在靈前即位,固然他心中懷念父皇,但也有期待和慶幸吧?畢竟從今以後這天下屬於他了。那些大臣是真心難過嗎?不一定,他們哭是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是為未知的仕途命運擔憂吧?那些侍衛宦官更不消提,伺候誰不是伺候?愁眉苦臉是因為累,皇帝一死要連續忙七天七夜,這會兒心裏都叫苦不迭吧?至於那幾個嬪妃女官媚娘就更能理解了,當初她也在那堆人裏,哭的是自己命苦,馬上要出家為尼了。凡事經曆過一次,感覺便完全不同,想來皇帝雖是九五之尊,天底下又有幾人真心哭他?其實哭的都是皇權!

不過也有例外,殿柱旁有個白須老臣,一連兩日哭得頓足捶胸、撕心裂肺,上氣不接下氣,嗓子都哭啞了,眼睛都哭腫了,此人便是衛尉卿王及善。別人看他難受,媚娘卻覺有些可笑——這份忠誠的確難得,但怎麼看都不像大臣哭皇帝,像老仆人哭郎君!

當然還有兩人是真心哭泣,那就是李旦和太平,他們也不聲不響陪在棺槨旁,雖是嚶嚶啜泣卻令人動容。媚娘見一雙兒女這般傷心,也掏出手帕,想掬一把眼淚,可在眼角蹭了半天一直是幹的。從李治倒頭到現在,她一滴淚沒掉,並非不難過,而是現在一腦子亂七八糟的事,根本沒心思哭。

但是身為皇後,皇帝死了焉有不哭之理?她隻好用帕子遮住臉,咿咿呀呀幹號兩聲,然後就默然注視躺在棺中的李治——說來奇怪,李治活著的時候病態甚重,死後反而顯得比在嵩山之時還有精神,是確實如此,還是心鬼作祟?她甚至有點兒害怕,怕李治忽然動起來,忽然死而複生。倘真如此怎麼辦?是呼喚禦醫救治,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