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下獄後,群臣的辯護並未停止,每天都能接到十幾份諫書,不但有朝廷百官的,還有地方刺史長史的。最令媚娘忌憚的是,程務挺也從軍中上書,聲稱裴炎有功無罪,要求將其釋放。如今程務挺不僅手握大軍坐鎮朔州,而且已坐上最高軍職左武衛大將軍,稱得起是大唐軍界第一人。自從聯手排擠裴行儉開始,他與裴炎通力合作,關係密切。在廢黜李哲的關鍵時刻,裴炎放著兩京眾將不用,從前線將程務挺秘密調回,主持羽林軍,足見其信任之深。這一文一武便如當年的許敬宗與蘇定方,互相扶持、互相幫襯,共掌軍政大權。
媚娘反複閱讀程務挺的奏疏,覺其憤憤不平、言辭激烈,甚至有幾分以三軍將士相脅的意味。不過這份諫書非但沒能動搖媚娘之心,反而使她殺意更加堅定——裴炎一舉一動滿朝呼應,又與程務挺同聲共氣,實在不可不除!幸而現今阿史那骨篤祿兵臨朔州,程務挺無暇兼顧,倘若拖延至突厥撤軍,程務挺班師而回,內外相應發起兵諫,我這攝政之位還保得住嗎?這兩人都不能留!
想至此媚娘立刻召集武承嗣、元萬頃、宗秦客等親信,做了周密部署,務必要辦成一樁鐵案……
短短十日後,媚娘在武成殿召集文武重臣,宣布裴炎一案的審理結果。負責主審此案的是左肅政大夫騫味道,但誰都看得出來,這位最高監察長官不過掛名而已,實際操控此案的是侍禦史魚承曄以及他背後的武氏親黨。朝會剛一開始,魚承曄就迫不及待拱出一位證人,出乎所有人意料,竟是鳳閣舍人李景諶。
據李景諶所說,神都坊間流傳一首奇怪的童謠,歌曰“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聽後感覺異樣,於是將駱賓王請到鳳閣詢問,恰逢李景諶當日值宿,偷偷瞧見這一幕,駱賓王解釋說,兩火相疊乃“炎”字,上非下衣乃“裴”字,當殿而坐乃天子,合在一起便是“裴炎當為天子”,遂勸裴炎效仿篡奪曹魏政權的司馬懿,以權臣身份謀奪天下。自此裴炎心生奸謀,於是遣外甥薛仲璋協助徐敬業叛亂,助成其叛趁亂逼宮。李景諶素來口齒伶俐,今日卻有些吞吞吐吐,把來龍去脈講清已滿頭大汗,意味深長地與騫味道對視了一眼——無論主審官還是他這個證人,皆受武氏所迫。正因李景諶曾附和裴炎,諫阻武氏立廟之事,媚娘才特意逼他出來作證,示意罪行確鑿審理公正。他固然不願,但武承嗣、宗秦客等人輪番上門恐嚇,為顧全身家性命他隻能昧著良心屈服。
李景諶的“證詞”剛說完,崔詧又跳出來。作為頭一個聲稱裴炎謀反之人,他唯恐裴炎無罪開釋,緩過勁兒來收拾自己,故而必將其置於死地。這回他又拋出新證據,說裴炎有陰謀,想趁太後出巡龍門時發起兵諫,逼太後立即還政,甚至還有弑君圖謀。
裴炎下獄後,群臣的辯護並未停止,每天都能接到十幾份諫書,不但有朝廷百官的,還有地方刺史長史的。最令媚娘忌憚的是,程務挺也從軍中上書,聲稱裴炎有功無罪,要求將其釋放。如今程務挺不僅手握大軍坐鎮朔州,而且已坐上最高軍職左武衛大將軍,稱得起是大唐軍界第一人。自從聯手排擠裴行儉開始,他與裴炎通力合作,關係密切。在廢黜李哲的關鍵時刻,裴炎放著兩京眾將不用,從前線將程務挺秘密調回,主持羽林軍,足見其信任之深。這一文一武便如當年的許敬宗與蘇定方,互相扶持、互相幫襯,共掌軍政大權。
媚娘反複閱讀程務挺的奏疏,覺其憤憤不平、言辭激烈,甚至有幾分以三軍將士相脅的意味。不過這份諫書非但沒能動搖媚娘之心,反而使她殺意更加堅定——裴炎一舉一動滿朝呼應,又與程務挺同聲共氣,實在不可不除!幸而現今阿史那骨篤祿兵臨朔州,程務挺無暇兼顧,倘若拖延至突厥撤軍,程務挺班師而回,內外相應發起兵諫,我這攝政之位還保得住嗎?這兩人都不能留!
想至此媚娘立刻召集武承嗣、元萬頃、宗秦客等親信,做了周密部署,務必要辦成一樁鐵案……
短短十日後,媚娘在武成殿召集文武重臣,宣布裴炎一案的審理結果。負責主審此案的是左肅政大夫騫味道,但誰都看得出來,這位最高監察長官不過掛名而已,實際操控此案的是侍禦史魚承曄以及他背後的武氏親黨。朝會剛一開始,魚承曄就迫不及待拱出一位證人,出乎所有人意料,竟是鳳閣舍人李景諶。
據李景諶所說,神都坊間流傳一首奇怪的童謠,歌曰“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聽後感覺異樣,於是將駱賓王請到鳳閣詢問,恰逢李景諶當日值宿,偷偷瞧見這一幕,駱賓王解釋說,兩火相疊乃“炎”字,上非下衣乃“裴”字,當殿而坐乃天子,合在一起便是“裴炎當為天子”,遂勸裴炎效仿篡奪曹魏政權的司馬懿,以權臣身份謀奪天下。自此裴炎心生奸謀,於是遣外甥薛仲璋協助徐敬業叛亂,助成其叛趁亂逼宮。李景諶素來口齒伶俐,今日卻有些吞吞吐吐,把來龍去脈講清已滿頭大汗,意味深長地與騫味道對視了一眼——無論主審官還是他這個證人,皆受武氏所迫。正因李景諶曾附和裴炎,諫阻武氏立廟之事,媚娘才特意逼他出來作證,示意罪行確鑿審理公正。他固然不願,但武承嗣、宗秦客等人輪番上門恐嚇,為顧全身家性命他隻能昧著良心屈服。
李景諶的“證詞”剛說完,崔詧又跳出來。作為頭一個聲稱裴炎謀反之人,他唯恐裴炎無罪開釋,緩過勁兒來收拾自己,故而必將其置於死地。這回他又拋出新證據,說裴炎有陰謀,想趁太後出巡龍門時發起兵諫,逼太後立即還政,甚至還有弑君圖謀。
相較上次的詆毀之詞,這回的“謀反證據”更合理些,至少裴炎不再是徐敬業的附庸,而是自己有野心想要篡位。但這些證詞依舊經不起推敲——滿朝文武皆在洛陽,怎麼其他人從沒聽過這首童謠?再說裴炎是何等大才?曾任弘文館學士,什麼讖緯解不出?還須找駱賓王答疑。就算非找不可,怎不請到家中?偏要請到鳳閣,難道這麼幹就為了讓李景諶窺見?裴炎、駱賓王是否幹過這件事眾所未知,但編造讖緯、拆字解意不正是曾在征高麗時解過離合詩的元萬頃的拿手好戲嗎?再者太後有意遊幸龍門也沒人聽說過,她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這豈能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