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媚娘修建明堂,女帝呼之欲出(1 / 3)

誠然如此,但符不符合原建築真的重要嗎?連女子掌國本身都是受儒家批判的,更遑論一屋?對媚娘而言,她的明堂根本無須遵循教條,隻要氣勢夠宏偉、裝潢夠華麗、寓意夠吉祥,能讓世人覺得莊嚴神聖,不由自主地敬畏膜拜就可以了。換言之明堂根本就不是修給那些通曉儒家典籍的士大夫們看的,而是修給天下百姓看的,是她自己走向神聖的重要一步。再者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可以創新變化的,就算以前的明堂不是這樣,現在她以己為古、作法後世,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了。至於那些官員學者,他們固然可以在心裏質疑這座建築,誰敢公然批判?媚娘早已擺出戰鬥姿態,雙手緊緊攥成拳頭,左拳叫宗室謀反案,右拳則是徐敬真逃亡案;隻要誰敢發出不和諧的聲音,當即一拳打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然而萬事皆有例外,就在群臣一片或誠心或違心的讚歎聲中,偏有個不識時務的唱反調,便是當初請求閹割馮小寶的左拾遺王求禮,他公然上奏稱:“古之明堂,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今者飾以珠玉、圖以丹青,鐵入雲、金龍隱霧,昔殷辛之瓊台,夏桀之瑤室,無以加也!”這番言辭太激烈,竟把媚娘大興土木的行徑比作暴君桀紂,如此公然辱罵唯我獨尊的聖母神皇,焉能不死?

所有人都認定王求禮必死無疑,可事實出乎意料,意見固然石沉大海,媚娘卻沒動王求禮一根毫毛——原因再簡單不過,王求禮就事論事,他質疑的是明堂本身,並沒有質疑媚娘的統治。誠如他所言,明堂的裝飾過於華麗,而金銀良木乃至一磚一瓦都取之於民,拿百姓賦稅建這麼奢華的建築豈不是桀紂行徑?王求禮是不是一個死腦筋的書呆子另當別論,他的批判蘊含著為民不平的味道,而一向視百姓為自己統治基礎的媚娘怎會殺為民不平之人,那不是自毀名譽嗎?

媚娘深知王求禮之言有理,但作為明堂的始作俑者她絕不會自認有錯。她的應對之策很巧妙,先是給這座明堂起了個別號,喚作“萬象神宮”,繼而以籌辦大饗典禮的名義發下一道詔書:

黃軒禦曆,朝萬方於合宮;丹陵握符,谘四嶽於衢室。有虞輯瑞,總章之號既存;大禹錫珪,重屋之名攸建。殷人受命,置陽館以辨方;周室凝圖,立明堂以經野。朕以庸昧,虔膺厚托,受寄於綴衣之夕,荷顧於仍幾之前。伏以高宗往年,屬意陽館,故京輔之縣,預紀明堂之名;改元之期,先著總章之號……今以上堂為嚴配之所,下堂為布政之居,光敷禮訓,式展誠敬。來年正月一日,於明堂宗祀三聖,以配上帝。令禮官、博士、學士、內外明禮者,詳定儀禮,務從典要,速以奏聞。

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表麵上看似乎是介紹明堂的曆史和用途,順便自吹自擂一番。但媚娘在詔書中強調修建明堂也是天皇的心願,甚至說設計在總章年間就已進行,明顯有分謗意味。言下之意是說,即便明堂過於華麗也是天皇的責任,而建在皇宮內則是她的主意,是為了便於祭祀,省得聖駕頻繁出入京城給百姓和有司官員添麻煩——總之,錯的地方都怪天皇,好的地方都歸功於她。

誠然如此,但符不符合原建築真的重要嗎?連女子掌國本身都是受儒家批判的,更遑論一屋?對媚娘而言,她的明堂根本無須遵循教條,隻要氣勢夠宏偉、裝潢夠華麗、寓意夠吉祥,能讓世人覺得莊嚴神聖,不由自主地敬畏膜拜就可以了。換言之明堂根本就不是修給那些通曉儒家典籍的士大夫們看的,而是修給天下百姓看的,是她自己走向神聖的重要一步。再者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可以創新變化的,就算以前的明堂不是這樣,現在她以己為古、作法後世,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了。至於那些官員學者,他們固然可以在心裏質疑這座建築,誰敢公然批判?媚娘早已擺出戰鬥姿態,雙手緊緊攥成拳頭,左拳叫宗室謀反案,右拳則是徐敬真逃亡案;隻要誰敢發出不和諧的聲音,當即一拳打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然而萬事皆有例外,就在群臣一片或誠心或違心的讚歎聲中,偏有個不識時務的唱反調,便是當初請求閹割馮小寶的左拾遺王求禮,他公然上奏稱:“古之明堂,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今者飾以珠玉、圖以丹青,鐵入雲、金龍隱霧,昔殷辛之瓊台,夏桀之瑤室,無以加也!”這番言辭太激烈,竟把媚娘大興土木的行徑比作暴君桀紂,如此公然辱罵唯我獨尊的聖母神皇,焉能不死?

所有人都認定王求禮必死無疑,可事實出乎意料,意見固然石沉大海,媚娘卻沒動王求禮一根毫毛——原因再簡單不過,王求禮就事論事,他質疑的是明堂本身,並沒有質疑媚娘的統治。誠如他所言,明堂的裝飾過於華麗,而金銀良木乃至一磚一瓦都取之於民,拿百姓賦稅建這麼奢華的建築豈不是桀紂行徑?王求禮是不是一個死腦筋的書呆子另當別論,他的批判蘊含著為民不平的味道,而一向視百姓為自己統治基礎的媚娘怎會殺為民不平之人,那不是自毀名譽嗎?

媚娘深知王求禮之言有理,但作為明堂的始作俑者她絕不會自認有錯。她的應對之策很巧妙,先是給這座明堂起了個別號,喚作“萬象神宮”,繼而以籌辦大饗典禮的名義發下一道詔書:

黃軒禦曆,朝萬方於合宮;丹陵握符,谘四嶽於衢室。有虞輯瑞,總章之號既存;大禹錫珪,重屋之名攸建。殷人受命,置陽館以辨方;周室凝圖,立明堂以經野。朕以庸昧,虔膺厚托,受寄於綴衣之夕,荷顧於仍幾之前。伏以高宗往年,屬意陽館,故京輔之縣,預紀明堂之名;改元之期,先著總章之號……今以上堂為嚴配之所,下堂為布政之居,光敷禮訓,式展誠敬。來年正月一日,於明堂宗祀三聖,以配上帝。令禮官、博士、學士、內外明禮者,詳定儀禮,務從典要,速以奏聞。

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表麵上看似乎是介紹明堂的曆史和用途,順便自吹自擂一番。但媚娘在詔書中強調修建明堂也是天皇的心願,甚至說設計在總章年間就已進行,明顯有分謗意味。言下之意是說,即便明堂過於華麗也是天皇的責任,而建在皇宮內則是她的主意,是為了便於祭祀,省得聖駕頻繁出入京城給百姓和有司官員添麻煩——總之,錯的地方都怪天皇,好的地方都歸功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