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天下百姓才不管那麼多呢,反正這個女人給大家許多好處,她想改什麼就改什麼唄!而且隨著李唐宗室和忠臣的削弱,攀附武氏的士人逐漸崛起,朝廷早已不是鐵板一塊,期盼媚娘改朝換代者大有人在。
當然,媚娘給大家送了禮物,臣民們也要向她回禮。最先回報她的自然是武氏親族。鳳閣侍郎宗秦客別出心裁,改造出十二個新文字進獻:
。
這十二個字有些是宗秦客等人首創,有些見於魏晉以來的碑銘、符書,以前並不被官方廣為認可,但是這些字的字形個個都具含義,比如“山水土”組成“地”、“千千萬萬”則為“年”、“一心忠誠”是“臣”之道、“天之大吉”屬於“君”,這些字寫起來繁難,但是頗具想象力,奇思妙想頗為工巧!
媚娘一向篤信文字的力量,每遇憤恨之人便將其改姓改名;一見這些可愛的文字,頓時喜上眉梢,下令從今以後這十二個字皆按新體書寫,譬如今時“載初元年正月”,書麵便應寫作“”。不僅如此她還在這十二個字中,選定了自己的名字。“武媚”之名乃是太宗李世民所起,取自樂曲之名,現在她要擺脫李唐的鉗製,於是以“曌”為名——日月淩空,謂之照也。卦演龍圖,文開鳥跡,宏敷政道,宣明禮樂。但是從古至今沒有哪個字比“曌”更吉祥!日屬陽、月屬陰,男子是陽、女子是陰,女子之身而當帝王,此即日月同天,永世光明!媚娘確信這個名字必能光耀千古。
而也正是從此開始,武曌及其父母祖宗的名字“華”“彠”“貞”等一律都須避諱,不能書寫談吐,皇帝詔書此後一律改稱製書。世人名字有衝突者一律改名,不但在朝之官,就連原皇太孫李重照也改名李重潤,已經流放嶺南的魏真宰也改字為名,更名魏元忠。
酷吏周興也以自己的方式為神皇獻上厚禮,他奏請廢除李唐親屬宗籍——受所謂“宗室謀反案”牽連的絕不僅僅是李姓皇族,實際上親戚駙馬之家更舉不勝舉。盧國公程知節之子娶太宗之女清河公主,雖說公主也亡故多年,右金吾將軍程處弼還是遭牽連,被流放嶺南,幸虧托陳子昂代寫了一篇言辭懇切的謝罪表,才保住性命;密國公封德彝之子封言道,尚高祖之女淮南長公主,他們家跟媚娘的關係本來不錯,封言道最威風時擔任廣州都督,統廣、新、韶、潮等二十四州諸軍事,而在這次風波中也被貶為貴州刺史,還革去了爵位……現在隨著周興這道奏議,一切都省事了,所有與李氏結親的家族都不再入宗籍,大唐無形中成了曆史上第一個沒有姻親貴族的王朝。其實按此標準武氏子侄也都不算貴族,不過沒關係,現在他們是聖母神皇武曌的親族,照樣享受富貴,是不是李唐親族早就無所謂了。
在此之後一個月,載初元年二月十三日(公元690年1月23日)舉行了改元、改曆以來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這場考試別具一格。因為考試的地點是皇宮洛城殿,主考官不是考功員外郎,也非天官尚書,而是武曌本人——顯慶四年天皇李治曾在皇宮親自主持考試,但那次是製舉,武曌這次卻是地地道道的貢舉,無論規模還是應考人數都非李治那次可比。當年李治親試製舉,目的在於推行科舉、鼓勵寒門,打破關隴貴族的壟斷;武曌的用意更明確,在這即將改朝換代之時播恩士人,培養忠於自己的新秀。
一切策論題目都是武曌親自擬定,由於來京舉子太多,這次考試持續了數日,而武曌自始至終穩坐殿上,滿麵微笑地看著一批批考生完成全部試題。對那些千裏迢迢趕來的考生而言,這待遇是他們從未享受過的,能在皇宮大殿中答考卷,並與聖母神皇近距離接觸,即便考不中也夠幸運的啦!更不要說那些得中之人,個個感激涕零,足可誇耀自己是神皇門生。
考試結束後武曌與一幹飽學之士共閱試卷,錄取進士十六名,其中最年輕者還不到二十歲,乃博陵崔氏之人,貞觀宰相崔仁師之孫,名喚崔湜——武曌依稀記得,崔仁師當年以參知政事身份任相,待詔終南山翠微宮,因遭褚遂良排擠而罷相,既然有相同的仇人,她不免對崔湜多幾分好感。
不過崔湜才華雖高,並非魁首。經過武曌與眾學士的反複比較,一致認為來自河北範陽的一名考生策論最佳,不僅見識高、學問好,而且文章俊逸、書法優美——此人姓張名說(yuè),年紀也隻有二十二歲,簡直是不世出之天才。當即點為狀頭。
事情到此還不算完,武曌再下詔令,又開賢良方正、書判拔萃等科製舉,讓有心躍升的官員們也來考試,錄取了劉憲、王適、司馬鍠等才高位卑的官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舉策論第一名者是個年邁之人,已經六十六歲了,是山南道一個小縣令,名喚張柬之——對於此人武曌依稀有點兒印象,似乎以前因為某件事跟此人打過交道,至於具體何時何事,實在回憶不起來啦!畢竟隻是個不起眼的小官嘛!
但是無論如何,少方弱冠、老近古稀之人都來參加她親自主持的科考,不正可以證明她盡得天下讀書人之心嗎?
放榜之日武曌在明堂接見中舉之士,除十六名進士,還有明經、明書(考書法)、明算(考數學)、明法(考律令)等科的才子,以及在製舉中嶄露頭角者,共計二百餘人。她當眾誇讚狀元張說,當即授予東宮崇文館校書之職。這個官職雖是從九品,但意義非凡,一般舉子即便考中還要經吏部天官審核才能授官,運氣好的會授七八品之職,但所授都是地方官,要奮鬥十幾甚至幾十年才有機會到朝廷任職,而張說一入仕途就當中央官。須知現在的東宮已不同於當初,太子李成器居於宮中,根本不可能與屬官見麵,當初郝象賢、裴懿、周思鈞、楊炯等人殺的殺、貶的貶、流的流;如今東宮崇文館純是為朝廷儲備人才之地,這些人都將為神皇自己所用,張說的大好前途不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