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日榜眼(1 / 3)

詩社的第一次集會選在城外開福寺前麵的碧浪湖邊,於是這個詩社便被命名為碧湖詩社。第一任社長公推郭嵩燾。後來郭嵩燾出洋任英國公使去了,社長一職便由賦閑在家的曾國荃繼任。以後曾國荃又去江寧當兩江總督去了,李元度接任社長。慢慢地,勳臣故去,老成凋謝,詩社也逐年增加新的年輕成員。同時,入社的條件也相應地漸漸放寬了,聲名也便沒有先前的烜赫了。但盡管這樣,它仍然是湘中頭麵文人所樂意參加的社團。傳到第五任,社長的座位,便眾望所歸地由王闓運來坐了。王闓運當社長後,吸收成員更看重的是本人的詩作成績,不太顧及出身和社會地位。於是和尚寄禪、鐵匠張登壽、銅匠曾招吉等人都成了詩社的成員。

開頭幾次,楊度保持著晚輩後學的態度,隻看別人寫,自己不下筆。後來他看到這些所謂詩壇高手也不過如此,便也依韻作了一首,立時引起大家的注意,稱讚不已,於是楊度也便成了碧湖詩社的一員。楊度本就詩才俊逸,更兼在詩會上廣結朋友,切磋學問,詩便越寫越好了。每次碧湖詩社聚會,都少不了密印寺的住持寄禪法師。楊度不僅和他談詩,還和他談禪理,彼此都覺得很是投緣。

正當楊度與湖湘文人們詩酒唱和的時候,中國的北方卻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原來,早在乾隆中葉,山東一帶便出現了一個名叫義和拳的民間組織。朝廷視之為邪教,嚴加禁止,但它未被鎮壓垮,一直在下層百姓中秘密活動著。甲午海戰之後,義和拳激於民族義憤,開始組織民眾反抗外國侵略者。它沿襲白蓮教雜拜各家鬼神偶像的傳統,相信通過念咒語便可刀槍不入,其活動形式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光緒二十四年,山東巡撫張汝梅同情義和拳的反帝心態,上疏建議朝廷將義和拳改編為團練,於是義和拳也叫作義和團。因為朝廷中有人主張對義和團實行安撫的政策,使得義和團很快在山東、直隸一帶發展起來。後來居然在京師設壇收徒,公開活動。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打算廢除光緒帝,於是立端王載漪之子溥雋為大阿哥,以便取而代之。但各國公使都不入宮祝賀,使慈禧十分惱怒,產生了利用義和團打洋人的想法。她的這個想法得到載漪和協辦大學士剛毅的支持。就這樣,各地義和團樹起“扶清滅洋”的大旗,有恃無恐地擺開了與洋人決戰的架勢。各國駐華公使大為恐慌,以保護使館的名義,由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國拚湊兩千多人,從天津開拔進北京,沿途遭到了義和團和清軍的堅決抵抗。此時,各國駐華海軍聯合攻陷了大沽炮台,戰火再次燃起。

清廷內部,以光緒帝和許景澄、袁昶等人為首反對與外國人開戰,而載漪、剛毅等人則主張宣戰。督撫之中,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也反對開戰。但慈禧出於對洋人的私怨,讚成載漪、剛毅的意見,正式對八國聯軍宣戰,並頒布上諭,聲稱“與其苟且同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誰知開戰不久,義和團和參戰的清軍便一敗塗地,八國聯軍很快兵臨北京城下。

詩社的第一次集會選在城外開福寺前麵的碧浪湖邊,於是這個詩社便被命名為碧湖詩社。第一任社長公推郭嵩燾。後來郭嵩燾出洋任英國公使去了,社長一職便由賦閑在家的曾國荃繼任。以後曾國荃又去江寧當兩江總督去了,李元度接任社長。慢慢地,勳臣故去,老成凋謝,詩社也逐年增加新的年輕成員。同時,入社的條件也相應地漸漸放寬了,聲名也便沒有先前的烜赫了。但盡管這樣,它仍然是湘中頭麵文人所樂意參加的社團。傳到第五任,社長的座位,便眾望所歸地由王闓運來坐了。王闓運當社長後,吸收成員更看重的是本人的詩作成績,不太顧及出身和社會地位。於是和尚寄禪、鐵匠張登壽、銅匠曾招吉等人都成了詩社的成員。

開頭幾次,楊度保持著晚輩後學的態度,隻看別人寫,自己不下筆。後來他看到這些所謂詩壇高手也不過如此,便也依韻作了一首,立時引起大家的注意,稱讚不已,於是楊度也便成了碧湖詩社的一員。楊度本就詩才俊逸,更兼在詩會上廣結朋友,切磋學問,詩便越寫越好了。每次碧湖詩社聚會,都少不了密印寺的住持寄禪法師。楊度不僅和他談詩,還和他談禪理,彼此都覺得很是投緣。

正當楊度與湖湘文人們詩酒唱和的時候,中國的北方卻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原來,早在乾隆中葉,山東一帶便出現了一個名叫義和拳的民間組織。朝廷視之為邪教,嚴加禁止,但它未被鎮壓垮,一直在下層百姓中秘密活動著。甲午海戰之後,義和拳激於民族義憤,開始組織民眾反抗外國侵略者。它沿襲白蓮教雜拜各家鬼神偶像的傳統,相信通過念咒語便可刀槍不入,其活動形式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光緒二十四年,山東巡撫張汝梅同情義和拳的反帝心態,上疏建議朝廷將義和拳改編為團練,於是義和拳也叫作義和團。因為朝廷中有人主張對義和團實行安撫的政策,使得義和團很快在山東、直隸一帶發展起來。後來居然在京師設壇收徒,公開活動。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打算廢除光緒帝,於是立端王載漪之子溥雋為大阿哥,以便取而代之。但各國公使都不入宮祝賀,使慈禧十分惱怒,產生了利用義和團打洋人的想法。她的這個想法得到載漪和協辦大學士剛毅的支持。就這樣,各地義和團樹起“扶清滅洋”的大旗,有恃無恐地擺開了與洋人決戰的架勢。各國駐華公使大為恐慌,以保護使館的名義,由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國拚湊兩千多人,從天津開拔進北京,沿途遭到了義和團和清軍的堅決抵抗。此時,各國駐華海軍聯合攻陷了大沽炮台,戰火再次燃起。

清廷內部,以光緒帝和許景澄、袁昶等人為首反對與外國人開戰,而載漪、剛毅等人則主張宣戰。督撫之中,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也反對開戰。但慈禧出於對洋人的私怨,讚成載漪、剛毅的意見,正式對八國聯軍宣戰,並頒布上諭,聲稱“與其苟且同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誰知開戰不久,義和團和參戰的清軍便一敗塗地,八國聯軍很快兵臨北京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