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今天社會的價值觀念就是如此,是民工建設了現代化的深圳,但在慶祝深圳建立特區20周年的慶祝會上,沒有提到民工的功勳;上海的3000座摩天大樓都是民工建造的,功勞簿上卻沒有一個民工的姓名;北京為奧運會籌建的所有場館也都離不開民工,每個場館的落成儀式上也看不到民工的身影……問當今世界,誰是英雄?人們的回答肯定不是“民工”。別說沒有人把他們當成英雄,有時連工資都要拖欠、克扣他們的。
但是,我要說,他們的的確確是我們時代的英雄?
何為英雄?何為今天時代的英雄?在和平建設的時代,誰能使國家強盛,人民富足,誰就是英雄!
中國有9億多的農民,生活狀態普遍比城裏人差,尤其是那些老少邊貧地區的農民。要想讓全體農民都富裕起來,是中國最大最大的難題。一年中,如果政府要給每個農民補貼1000元錢,國家就得掏出9000億的人民幣來,那還隻能算是貧困補貼,農民也隻能夠溫飽生活,這對於政府而言已經是個沉重的負擔了;如果給每個農民補貼1萬元,那就需要9萬億人民幣,中國一年傾盡全部的財政收入都不夠補貼。因此,9億農民的脫貧致富,誰都無能為力--農民隻有自己解放自己。
現在,農民工進入城市裏來了,他們為自己掙錢,也為城市的建設做著貢獻,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數據讓我們看到了某些實質性的變化:
一、在湖南、安徽、河南、四川等民工輸出大省中,農民工寄回家中的工資,已經等於或超過了該省全年的財政收入,這就是說,農民工所掙到的錢,能夠再造一個湖南、安徽、河南與四川。
二、2003年,中國農民年平均收入為2600元左右,農民自己打工的收入占到了900元,幾乎等於全部收入的1/3。以安徽省為例,到2002年底,全省農村轉移勞動力1059.3萬人,其中向外省轉移656萬人,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據測算,全省每年通過跨省勞務輸出淨收入就達到260億元,占農民純收入的46.5%(即幾乎占了一半)。
三、在這些年中,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保持在8%以上,而據統計數據指出,其中的2%~3%是農民工進城建設的貢獻。
關於農民工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新華社記者周正平有如下一篇報導,他的題目是《假如沒有民工,城市將會怎樣?》。
從世界各地流入的資本和我國的鄉村移出的農民,這兩股力量交彙在一起,使我國的東部沿海城市加速成為了一個製造業的中心。
這裏的工廠管理者們現在都知道一個最基本的常識:他們的生產流水線一旦失去了來自農村的裝配工,大多數就不得不關閉。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巨變:從廣闊的鄉村轉移出的勞動力,逐漸取代了城市居民,成為產業工人中的主力軍。目前,我國每3個產業工人中,就有2個來自於農村地區。農業部的調查表明:從農村地區開始的我國改革開放,使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大批農村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產,向其他產業領域轉移。僅在20世紀80年代,在農村地區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就吸收了1億多農村勞動力就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呈現出從鄉村向城市,從西部、中部地區向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流動的新趨勢;告別土地的農民像潮水一樣湧入城市,我國經曆了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人口遷移。
據農業部的統計數字,到目前為止,已有近1億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連同他們的家屬,在10餘年的時間內,我國的城鎮已經接納了大約1.3億的農村人口。
盡管進城的農村勞動力已經成為城市建築工地的工人、生產流水線上的裝配工、餐館飯店的服務員以及商販、保姆和清潔工,但是按照戶籍製度,他們的身份仍然是農民,在遠離城市的鄉村還擁有一塊有30年承包期的土地。
因此,對於大多數進城的農民而言,城市僅僅是他們出售勞動力的地方,他們仍是城市裏的過客。在城市就業說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不如說是一次改善生活狀況的嚐試--在通常情況下,他們在城市工作3個月的報酬,就相當於他們在農村全年的勞動收入。
但是,農村問題研究專家普遍認為: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就業的社會價值不僅僅限於提高了1億多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數以億計的進城就業農民,已經成為平衡中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的新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