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仍然處於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時期:不僅在東部地區和中部、西部地區之間存在著經濟發展的落差,在城市居民與農村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統計數字表明:2002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8000元,而農村人均純收入僅2400元。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2002年,農民外出務工總收入約5278億元,其中,約有3274億元返回了農村,接近於當年中央政府對農村地區的全部財政投入。
據輸出農村的勞動力最多的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統計,每年農民工彙回家的錢,都在200億元以上,相當於這些省份的年財政收入。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成為西部和中部地區獲得經濟建設的資金,逐步縮小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的有效渠道。
經濟學家注意到:依靠擁有9億農村人口的我國源源不斷地輸送廉價勞動力,使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我國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著較低的運行成本,是我國對海外資本充滿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在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深圳市,700萬人口中,就有500萬屬於農民工,他們的存在對於產業構成以製造業為主的深圳如此重要,以至於當他們離開,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的經濟運行將停頓下來。如今,深圳的人均年GDP已經達到5000美元,是中國最富的地方,但這個城市10餘年來農民工的工資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平均月工資仍然穩定在800元左右,使深圳成為製造業的天堂。
改革開放最早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省和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和深圳一樣,依靠農村勞動力,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還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資,使經濟發展保持著活力。
以上的報道可以看出,中國興起的民工潮,不僅是以他們廉價的勞動力,給外國的資本家增加了投資的機會,也使城市的麵貌產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依靠他們的流動,使中國東部與中部、西部的貧富差距得以均衡,也使他們自己開始富裕了起來。這一切的一切,指向的是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與富強。因此,農民工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是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功臣。
讓他們成為城市的主人。
1.2億農民湧入城市打工,是中國今天規模最為壯觀的“錢塘大潮”,是任何人都無法忽略的社會事實。怎樣看待民工潮,怎樣對待廣大民工,是各級政府、全體城鎮居民都同時麵臨著的極大問題。
毛澤東關於“湖南農民運動”的那一段話,可以老話重提,作為對這個問題如何認識的借鑒--“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麼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衝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誌,都將在他們麵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站在他們的前頭領導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後頭指手畫腳地批評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對麵反對他們呢?每個中國人對於這三項都有選擇的自由,不過時局將強迫你迅速地選擇罷了。”
今天的“民工潮”,比毛澤東那時所說的“農運潮”更加廣闊,更加洶湧,隻是它是靜悄悄的,少了那一份激烈,那一種暴風驟雨的突然。這是因為它是一種變革農民經濟地位的運動,而不是“打倒軍閥,打倒列強”的政治鬥爭。
然而,在如何看待民工潮的問題上,卻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雖然沒有太多的“反對派”,有的都是“支持派”。在支持派中,把民工看成城市主人的較少,說民工是建設城市的英雄的,少而又少。
年紀稍大些的人都唱過這樣一首歌--《咱們工人有力量》:“咱們工人有力量,嗨,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蓋起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這世界,變呀麼變了樣。”當我們唱著這支歌的時候,我們都承認,新中國的工人階級,的確是我們時代的英雄。而在今天,蓋高樓大廈、修鐵路煤礦中的一大半人被農民工替代的時候,這種崇敬的心情為何減退了呢?
據中新網2004年7月7日電,在7月6日政協十屆常委會第六次會議的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研究室主任李永海透露:根據最新調查統計的數字,農民工正在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主要力量。
李永海介紹說,全國總工會同國家統計局曆時一年,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第五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根據調查顯示,到2003年底,中國的就業人數達到74423萬人,其中三個產業的構成分別為49.1%、21.6%和29.3%。第二、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達到37886萬人,其中國有和集體單位的職工已分別下降為6621萬人和950萬人。這意味著農民工正在成為工人階級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