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童收容所解散後,清水從日本國內相關慈善團體收到了300日元酬謝金。加上給災民做棉衣剩餘的200日元,清水用這區區500日元,於1921年5月,在北京朝陽門外開辦了一所“崇貞學園”(創立之初叫“崇貞工讀女學校”)。
當時的朝陽門外,是北京社會?底層的貧民窟。“運河停止使用二十年,清朝被推翻、八旗兵撤走十年,朝陽門外所有的人都失業了,可以賣的東西一個不留地都賣了,如果再想賣,就隻有女兒和妻子了……所以那個時候朝陽門外成了‘丫頭’的產地……做‘野雞’、‘租妻’、‘暗門子’的人很多。‘野雞’就是英語streetgirl之意,‘租妻’就是把妻子租借給別人,‘暗門子’就是夜晚站在街頭賣身的良家女子的意思。”正因此,“我們選擇在朝陽門外進行女子教育的最初動機其實就在這裏。……我們就取崇高的貞操、貞潔的貞操之意,選用了‘崇貞’二字作為學校的校名……我在想,隻要教授給朝陽門外的女子們自立之路,那麼就一定不會再有人去賣貞操了”。
崇貞學園的校徽是“3H”,即奉行“hand”(手)、“head”(頭)、“heart”(心)的所謂“3H主義”,提倡工讀,“通過動手來培養愛心,通過勞動來開發智力,產生新的智慧”,且為學生們所做的每一件手工品支付工錢,以鼓勵自立精神。在清水及其先後兩任夫人清水美穗和清水鬱子的努力下,崇貞學園成為麵向北京當地底層貧困家庭和海外日本人、朝鮮人的著名基督教女子學校,一個充滿愛的東亞國際大家庭。
清水同情弱者和弱小民族,即使在戰時,對那些喪失祖國、不得不以日本“屬國”民的身份僑居中國的朝鮮人子女,他也諄諄教誨她們要積極學習祖國的母語、敢於穿朝鮮的民族服飾,為民族的複興和自立做好準備,並以身作則,凡重要儀式,每每以中、日、朝三種語言互譯,特意與夫人穿朝鮮的長袍合影留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日),上午11時,校長清水召集學園全部日本學生聆聽天皇的“玉音放送”。彼時,全校共有500名中國學生和近200名日本學生。而這200名日本女生,其實三分之二都是朝鮮人。聽完“玉音放送”,清水把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事情跟學生們做一說明,接著發表了一段即席演講:
朝鮮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了。很長一段,我們和你們在一起,以同一國民相待。但是,從今天開始你們是朝鮮國民。今後也希望我們能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為了朝鮮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希望大家好好幹。祈願上帝保佑你們。
演講結束時,清水高呼“朝鮮國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大家也跟著喊起來。這成了清水在崇貞學園所做的“最後的演說”。
1945年11月8日,崇貞學園作為敵產,被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清水夫婦及所有的日本教師和女生,被要求限期離境。“每個人都是兩隻手把能拿的東西都拿上,能背的東西都背上了。就這樣,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在瞬間化為烏有,我們真的幾乎什麼也沒有帶,就被勒令離開了居住了30年的熟悉的朝陽門外。”
在離校前,清水安三與妻子清水鬱子曾於1946年2月聯名致信蔣介石和宋美齡這對基督徒夫婦,信中說:“愚夫婦之來中國為鄰邦服務乃上帝所指示,因而從未希望得到任何報酬,背負十字架亦為吾人樂於擔任之義務也……愚夫婦向秉上帝意旨,為貴國人民服務,此後盼能永久居留中國,為中國之友。”但他們居留中國的願望終未實現。清水一生為自己在朝陽門外所從事的教育事業而自豪,平素為人揮毫題字,無不以“北京朝陽門外清水安三”的字樣落款,對自己的藏書也鈐同樣的印章。
回國後,清水夫婦於1946年5月在東京創業了著名的“櫻美林學園”,清水自任園長。至1966年,櫻美林學園已發展成從幼稚園、小學、初高中,到短期大學、普通四年製大學的著名基督教綜合教育機構。而其在中國創辦的崇貞學園,則在抗戰結束後更名為北平女子第四中學;新中國成立後,為北京市第四女子中學、朝陽中學;1991年,再度更名為北京市陳經綸中學。當年崇貞學園的校舍直至1985年還在使用。
1988年1月17日,清水安三病逝,享年96歲。他的半身塑像,至今仍立在陳經綸中學的校園裏。
2米2花2在2線2書2庫2bo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