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共七章,除第六章對梁襄王,第七章對齊宣王外,其他各章都是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首章提出“義利之辨”,主張講仁義可使上下有序,否則將人人各求其利而不知足,則國亂而君危。以下各章所記對話,大抵不離“仁政”的話題,包括反對攻伐,發展生產,減輕刑罰賦斂,使老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在此基礎上以孝悌之義教導百姓。如此便可以抵禦外侮,並使天下歸服。孟子又指出君王施行仁政的基礎,是天性中固有的“不忍之心”,把它推廣開來,也就是仁政。
孟子見梁惠王(即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征:取。)。萬乘(shènɡ)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家:卿大夫的采地);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yàn)。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說:“老先生!不遠千裏而來,將對我國有利吧?”
孟子回答說:“王!何必講利?隻要有仁義就可以了。王說:‘怎樣對我國有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說:‘怎樣對我自己有利?’上下交相求利,那國家就危險了。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擁有一千輛兵車,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擁有一百輛兵車,不算不富有了。但如果把義放在後頭而把利放在前頭,那他不爭奪是不會滿足的。從沒有講仁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王隻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講利?”
賞析與點評
在孟子看來,他所處時代的最大問題,就是時人(特別是各國國君)眼光短淺,隻求近利、私利,因此,開明義利之辨。他的努力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人格的典範與立身處世的楷模。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測量),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子來:像兒子為父母效勞那冠盟小說網,希望大家可以喜歡。【,謝謝大家!】
以下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