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hé)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biǎn)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yuè),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雲:引詩見《詩經·小雅·巧言》。)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複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鈞:三十斤為一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刑:通”型”,示範。禦:治理。引詩出自《詩經·大冠盟小說網,希望大家可以喜歡。【,謝謝大家!】
以下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