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共十六章。第一章至第十一章都是與齊宣王的對話,其中有若幹章都圍繞“與民同樂”的話題展開。其主旨為不管好樂(音樂)、好財、好色,本身都不算什麼過錯,怕的是不能節製私欲,殘害人民;反之,如果能推己及人,與民同樂,做到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那便是足以實現王道的仁政,必將得到人民的擁護。孟子在談到“勇”的問題時,要齊宣王舍棄“小勇”,而學習先王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的大勇;在談到用人問題時,指出要普遍了解民意,並以民意為準則來識別和選拔人才;在齊、燕發生戰爭而齊國已吞並燕國時,孟子又告誡齊宣王應順應民心,從燕國撤兵,這些都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第八章關於武王伐紂的評論,意謂君王如破壞仁義之道則可殺,其所表達的民貴君輕的傾向尤為鮮明犀利。第十二章至十五章,是與鄒和滕兩個小國君主的對話,從中可見在嚴峻的軍事和外交形勢下,孟子仍堅決主張實行仁政,毫不為現實功利而妥協,在他看來,一時的存亡興廢是不足為懷的,勉力行善,便是盡了人的本分,至於成功與否,卻不是人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必計較。這是對道德具有絕對價值的肯定,也是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肯定。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鑰(yuè)之音(管鑰:古代吹奏樂器。),舉疾首蹙(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máo)之美(羽旄:代指旗幟。),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鑰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冠盟小說網,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