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自然中平靜心靈
一種平靜的心靈是一種空與靜的心態。這一心態會讓人變得寧靜澄明、氣定神閑,不心浮氣躁、不嫉妒猜疑、不自卑虛榮、不剛愎自用。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也就變成了一個智慧的人。普裏什文在其成名作《鳥兒不驚的地方》中說:“……我要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地方,在那裏,我將對我周圍的自然世界沒有任何疑問;在那裏,人類,這個大自然的最危險的敵人,可以對城市一無所知,卻能夠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是的,也許在沒有喧囂的大自然裏,你的心靈就會得以寧靜。
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尼泊爾,不是來尋訪古跡,而是來沉浸自然。這裏的自然,無論是喜馬拉雅山還是原始森林,都比任何一種人類文明要早得多,沒想到人類苦苦折騰了幾千年,最喜歡的並不是自己的創造物。
外來旅行者也喜歡這裏的生活氣氛,淳樸、忠厚、慢節奏,村落稀疏、房舍土樸、環境潔淨,更不待說空氣新鮮、飲水清澈了。其實說來說去,這一切也就是貼近自然,一種未被太多汙染的自然。相比之下,一切古代文明或現代文明和重鎮,人們倒反而不願去了,大多因為工作需要,才留在那裏。那裏人潮洶湧、文化密集、生活方便,但是,能逃離就逃離,逃離到尼泊爾或類似的地方。
茫茫人海,滾滾紅塵,回眸四望,自然是一道絕美的風景,一隅人人渴望、四季相宜、風味獨特的景觀。也許尼泊爾在許多人眼裏就是這樣的一個能夠遠離塵囂、平靜心靈的地方吧!
當你感到疲 憊、當你感到煩惱、你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自然之中其實是有很多的趣味和哲理的。在自然的氛圍之中,獨自一人靜靜地坐下,省視內心,就會排除妄念,顯現真我。辛棄疾詞中說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意思即是說:我看到了青山的美好姿態,想必青山看見我也是這種感覺吧!在詞人的心中,青山就是自己的知己,在與青山的對話中,他感到了一種心靈的慰藉。
留給心靈一片閑暇,並以溫柔的陽光撫慰,以清亮的泉水衝洗,以朗潤的涼風輕拂,讓心靈接受洗禮與潤澤。如此,你會變得更朝氣,更青春,更清純,更美麗。
一個有修養有情趣的人必是一個春來踏青郊遊,夏至海 濱休閑,秋天登高望遠,冬日享受陽光的人。一個鍾情自然山水之間,養曠達之風,育浩然之氣的人,必是一個有著美好心靈的人。晨風曦月,麗日滿天,街柳庭花,大自然美景處處皆是,無奈太多的世人忙忙碌碌,無心留意,不會欣賞。隻有淡泊名利的智者總是保持著一顆恬靜的心靈,忘情山水,樂觀曠達。忘記煩惱,青春永駐;忘記錢財,洗盡鉛華;忘記功名,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心靈之春,才是永不凋謝的春天。
其實,親近大自然不一定是要到山水中去,自然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周圍。春天,感受微風輕撫、最初萌芽的青草和樹葉把稚嫩的清香散播到四麵八方,那柳色青青的時光,猶如綿綿不絕的詩意,給人溫馨也使人淡化了許多的苦澀與失意的沮喪。酷熱的夏天,享受一場暴雨和隨之而來的涼爽、清新、草木蒼翠,那久居鬧市的煩憂和疲 憊便會頓然地消逝。在秋天火一樣的紅葉麵前停下腳步,體味凋謝前最盛大的燦爛,同時,秋天的純淨也可使心靈歸於寧靜與和諧而生發善美的情愫、大悟的真愛。冬天自然的風景帶給人的愉悅是生命最珍貴的禮物,站在溫暖的窗戶後麵欣賞大雪最初的樣子:輕盈、迷蒙、籠罩大地,潔白還無人踐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