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冠巨病情既已好轉,便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作坊裏,人手方麵光靠了他們父子倆已遠遠不夠,傳花便先後邀請了光明爹等一些比較鄰近的親戚過來幫忙。
隨著液體皂生產的不斷擴大,用水量也在不斷增加,靠了蓄水池裏的那點雨水已越來越不夠供應。在水資源一直都很豐富的沿海地區,這種以往最不被莊稼人重視、也一切生命最基本的原素,此刻充分顯示了缺它不可的重要性。井水鹽堿含量高,池水太混濁,河水又有汙染,那麼還有什麼水可以替代蓄水池裏的雨水,被他們取為生產液體皂之用呢?
二十世紀86年年底的一個傍晚,深受這一問題困擾的傳花,像一頭餓急了的野獸急於找到食物般,在村子裏的一些河塘、溝渠邊走來走去,渴望能突然發現自己未曾想到過的合適的水源。晚上,觀寶建議說,他們學校裏裝有自來水,可以跟校領導商量一下,請求適當幫助供應一些。
那是公家的水,傳花最初並不想在這件事上跟公家有所交涉,但又實在找不到其它合適的水源,眼看車間裏馬上就要因斷水而陷入癱瘓,隻好不得已而為之。經寧圍中學校領導同意後,家裏人便像幹旱地區的難民一樣吱吱嘎嘎地拉著鋼絲車,走向數裏路外的寧圍中學,開始了他們長達兩年的求水之路。
他們用可以容納五十公斤液體皂的塑料桶作為裝水工具,一車便是這樣的十大桶。從集鎮到他們家之間的那數裏路當時基本上都還是些彎彎曲曲的泥路,晴天還好,要是下雨天,路上便坑坑窪窪的到處都是水。返回時便往往需要兩個人一起配合,一個在前麵拉,一個在後麵推。最慘的是一不留心鋼絲車輪子便陷進泥坑裏,任兩個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濟於事,搞得半身都是泥漿。一車水拉回家,前麵拉著的那一個肩上往往會留下溝槽般深的被繩子勒起的紅痕。
起初,一天也就拉上這麼一車兩車而已,但隨著生產用量的不斷增大,這運水的次數也不得不跟著增加。學校裏的個別老師已經有了意見。傳花和兒子們覺得再這樣拉下去要讓學校領導為難了,便主動退出。又聞聽鄉政府食堂裏也裝有自來水龍頭,便又找那裏的負責人商量,但也隻維持了一個月,因運水量的不斷遞增而遭拒絕。
一家人又重新陷入了困境。幸好這時冠巨原單位的一位食堂主管答應幫他們的忙,這家企業食堂裏的自來水龍頭比別的單位裏的都要大,裝水時可以節省不少時間。而這時他們的運輸工具已經由鋼絲車改為拖拉機了,為了避免引人注目,他們一般都選擇在晚上搬運。但隨著用水量的繼續猛增,光是晚上的運水量又已遠遠沒法滿足生產需求,隻好白天也過去運。這事很快就被這家企業的最高領導發覺了,出於對企業自身利益的考慮,領導立即命令食堂人員不得再把水供應給他們。
又斷奶了,一家人再次聚在一起想法子。後來他們把目光落在城北農場(即現在的蕭山經濟開發區中心),其畜牧場內據說也裝有自來水。在城北農場的接濟下,他們終於又熬過了這一關。直到1988年,他們的產品已經由液體皂發展到“105”、“209”等多種工業洗滌劑,原先家庭式的小作坊也已成長為像模像樣的化工廠,便覺得再這樣東奔西跑地四處運水也實在不是長遠之計,遂在自家道地邊上打了口井,本以為直接使用井水,產品多少會受些影響,卻沒想到生產出來的洗滌劑品質似乎比之前更好,更顯濃稠了。這給傳花等人帶來了大大的驚喜。事後,冠巨分析,可能是水中所含的堿性,正好迎合了產品形成時的化學反應需要。
很快,那口井又被嫌小,抽上來的水已不夠使用,便又在房屋背後打了口大井,再加深數米,這樣一次便可抽上五噸水,才再次滿足了車間裏的生產需求。
再後來,寧新村準備出資10萬元裝自來水,征詢企業和村民們的意見。傳花一家自是歡喜,他們還特意捐給了2萬塊錢。至此,企業用水問題才得到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