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液體皂之初,盡管設備還十分簡陋,人員也還少得可憐,但傳花和冠巨父子倆決定正正經經地好好幹一番了。他們很鄭重地給這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廠取名為:寧圍寧新合作淨洗劑廠,名片上,傳花是廠長,冠巨任經營廠長。
第一年,他們光是液體皂的銷售量就達200多噸,實現產值30多萬元,這還不包括那些用戶直接來廠裏購買的。隨著液體皂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親戚和鄰居一起參與了進來,他們或在車間裏從事手工操作,或兼職推銷液體皂。
當時有一名銷售員騎著自行車,把液體皂一直帶到了紹興地區。這人思忖著賣液體皂最好找女人多的地方——這與家庭裏麵男女成員分工有關,而印染廠裏的女工會較為集中一些,便早晚守在當地一家印染廠門口。果然那些女工一見都紛紛圍了上來,嘰嘰喳喳地和那銷售員討價還價,頃刻,那位銷售員所帶的液體皂都被賣了個精光。
這人遂也嚐到了甜頭,明天、後天也都依舊到這廠門口來叫賣,以致於一到上下班時間,那地方總是亂哄哄的,這事很快就引起了廠長的注意,廠長覺得不成體統,便過來跟那銷售員說:“我們這裏是工廠,不是市場,你這東西要賣就到大街上去賣,不要帶到這裏來!”停停,廠長大概又覺得自己剛才說得過重了些,遂又和緩了語氣道,“你們為什麼不做些印染廠可以使用的洗滌劑,拿到這兒來賣呢?那種洗滌劑我們一個月不知要用多少噸!”
銷售員回來,便把那位廠長的話一字不漏地說與傳花父子聽。這對傳花可是個不小的觸動,他記起早先跟那位“星期日”師傅一起吃飯時,也曾聽師傅說起過:液體皂不是長久的產品,要做大生意,還得做工業產品,但工業產品投資大,用的原材料要多得多,還要有鍋爐。當時因經濟實力遠遠不夠,還不敢往那方麵去想,如今,經過這一年左右時間的積累,自思成本方麵該不會再存在多大的問題。再看這一帶的沙地區,尤其是東片,因毗鄰中國輕紡城座落處的紹興縣,這兩年緊跟在紡織後麵的印染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大大小小的印染廠家如同雨後春筍般地一下子都冒了出來。倘若能生產出受印染廠歡迎的化工產品,那無疑是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多麼廣闊的市場啊!
想到這裏,老頭子興奮得再也幹不成手裏的活兒,摩挲著那雙寬厚的手掌站起身來徑直去找冠巨商量。那會兒兒子身體雖已日漸好轉,但仍尚未完全恢複,正坐在房間裏埋頭看書。他知道兒子對化工知識的了解,已遠遠超過了自己,不但對液體皂的那些原料的用量、用途了如指掌,還掌握了其半成品磺酸鈉的配方。當時國家化工物資十分緊缺,有一段時間,買不到磺酸,就隻好買半成品磺酸鈉。
不久,傳花去了趟山東,把磺酸進貨渠道打通後,冠巨又自己加工生產磺酸鈉,不但自給,還出售。一次,冠巨在報紙“供求信息”版上看到上海五交化公司對磺酸鈉有需求,立即提筆寫信給該公司,從此與其開始有了業務往來。隨後,冠巨又通過給電視台寫信等方式作宣傳廣告,很快全國各地都紛紛來信,要求購買磺酸鈉。這種生意一般都是貨到後寄款,具有一定的風險,但與四川幾家單位合作時,對方的彙款總是一筆不少。這也使冠巨後來對四川人特別有好感。
兒子對化工知識了解得越多,在傳花眼裏的地位也越顯得重要,有什麼事,他總喜歡跟冠巨商量,特別是那些比較重大的事件,大多讓冠巨來拿主意。這回關於生產印染洗滌劑的事,父子倆一合計,決定幹!該放哪些原料、按怎麼個比例和順序放——兒子按書上寫的說,父親搗鼓,父子倆很快在液體皂的基礎上配製出了“105”洗滌劑。
產品出來了,可是怎麼銷售又是個新問題。畢竟這不同於千家萬戶都使用的日用品,液體皂已基本形成的銷售渠道對它顯然毫無價值,一切隻能是從頭開始。
然而世上的事有時候順利起來,會連你自己都不敢相信。
也就在這時——1986年12月的某一天,傳花在西興印染廠裏工作的一位朋友,主動向他求購2噸“209”和1噸“105”洗滌劑。第一次做這樣的大筆生意,父子倆又高興又有些緊張,無論如何,這筆生意都隻許做好而不能做砸。在冠巨的努力下,他們又跟著配製出了“209”洗滌劑。3噸洗滌劑很快被運往西興印染廠,得到了對方廠家的肯定後,兩家企業從此一直保持著業務聯係。因當時的工業洗滌劑相比液體皂,利潤還要豐厚得多,且量大,傳花當時便喜滋滋地想:要是一個月能有五噸的銷量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