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小趙與上司來到了垂釣湖邊的一家農家院,動手享受烹飪的樂趣。當飯菜上桌之後,兩人把酒言歡,上司的情緒高漲,但是在他的潛意識裏,始終繃著一條筋,因為他不知道小趙何時會提起關於升職的事。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從始至終小趙都沒有跟他提起過有關工作的事。
沒過多久,總公司的人事安排就下來了,任命小趙來接替分公司的某部門主任一職。其中自然少不了上司的有意提拔。但是小孫卻始終搞不懂自己輸在了哪裏。自己來公司的時間比小趙長,自己的業績也與小趙相當,就連請上司吃飯小趙都落在了自己的後麵,可為什麼最終提幹的卻是小趙呢?
其實,每個人都不是傻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既然人家請你吃,自然就是有求於你。在這件事上很明顯兩個人都是為了提幹之事。而小孫卻犯了一大禁忌——在飯桌上談公事!
酒之所以是宴請中不可缺少的,是因為它有著神奇的力量。在推杯換盞中,許多平時解不開的疙瘩也許就解開了;許多在辦公室裏無法搞定的事情,在酒酣耳熱之際可能就會輕輕鬆鬆地搞定了。桌麵上,人人紅光滿麵,卻說不定各懷心事,於是飯局有了中國式的社交特色。
飯桌上不談公事,隻要喝好了、聊好了,你要談的公事自然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裏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當然,也有很多情況是酒桌上喝得挺好,生意還是沒談成,但這無非也是在為自己的將來鋪路。要想成功,就要記住職場的一大法則——飯桌上隻談“情”,不談公事!
吃進去的是“飯”,得到的是“財富”
古往今來,不少名人名家在飯桌上作了甚是經典的杯筷之作。林語堂談起吃,雖然都是一些小品文,但其作品都是從大處著眼。古今中外,恣意汪洋,常常把吃的問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如《中國人的飲食》等。梁實秋談吃,多談趣事,常涉及曆史知識、風土人情,有的甚至是菜單化的。但他常常借吃談人生,讓讀者在“解饞”中更為解頤,但笑過之後,那些妙語讓人三思。汪曾祺談吃,別具一格,淡進淡出。其實,他是談如何淡然地對待人生,字裏行間,絕非平淡。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裏,喜愛“半山”(即王安石)華麗飄逸、字驚句駭、意蘊雋永之詩,如癡如迷竟到了當作早餐吃的程度。他的一首七言絕句《讀書》中就看出了這一點:“船中活計隻詩篇,讀了唐詩讀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朝餐。”馮贄撰的《雲仙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述:“張籍取杜詩一帙,焚為灰燼,副以膏蜜,頻飲之,曰:‘令吾腸以其改易!’”。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出生時,杜甫已不在世。張籍對杜甫仰慕不已,總是拿杜詩作為標準,力圖把詩寫好。他常恨自己沒有寫出像杜甫那樣的詩,決心要“改易肝腸”,於是便取所愛的杜詩“一帙”,焚而以蜜調和飲之。李白不愧為一代酒仙,常在酒後作出膾炙人口的佳句。
某省有關部門,抽樣調查了一個中等城市酒店餐飲消費情況,發現11個月的時間,10家酒店共開出2000元以上發票11847張,其中5000元以上的發票924張,1萬元以上的發票264張。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說,發票上顯示的消費單位主要是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如今的飯局已經成了官場、職場的必修課了,很多政府的工作人員和各大企業的精英經常在繁忙的一天工作之後,不是立刻回家,而是現身於各大飯店。可見應付飯局已經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