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依山依水族群研究(1)(3 / 3)

我今天要談的第二部分就是所謂較大架構的模型。我自己平常以台灣為最主要的研究對象,不管研究南島民族還是漢族,都以台灣為主。但是我的視野經常受到其他有關的人,我的老師、我的朋友的影響。我的老師已故的淩純聲教授是一位太平洋專家,所以我的視野也遠及於太平洋,今天我所說的大架構模型,也就是以整個太平洋為背景。其實在太平洋這樣大的範圍裏,我並沒有能夠真正做很多田野,隻在馬來西亞、婆羅洲、菲律賓做過田野,所以較不容易有我自己的田野資料提出來討論,也許可以利用前麵提到過的Sahlins教授的酋長與大人物分類為例來作再一次的說明。按照Sahlins的說法,所謂有階梯型態的酋長社會多見於玻利尼西亞群島(Polyne-sia),而平等的大人物社會則在美拉尼西亞群島(Melanesia)較多見。如以我們的依山依水觀念來說,前者多屬於小型的珊瑚島,應該是近於依水;後者屬大島(如新幾內亞島),應是近於依山。依山的大島應該較易於發展成階梯的酋長型社會,可是情形卻是相反的,可見問題並不是可以簡單解釋的,而是要更有係統地去把握才對。假如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文化如何在人與環境之間發生作用,也許可以從東太平洋諸群島轉到西太平洋諸島及半島區的例子來看。西太平洋包括印度尼西亞群島、婆羅洲、菲律賓及馬來半島等地區。這一帶是經過不同宗教的影響、也經過不同殖民地的影響,但是這一帶有很多共同的地理跟氣候的因素,所以假如把這些因素加起來,比東太平洋島上的分類要更適合於我們作為一個模型來看待依山依水跟族群文化之間的關係。今天因時間不多,我不能引太多的例子,隻是引用一個我較熟悉的婆羅洲的例子。我自己在1963年曾去婆羅洲做過調查,我調查的地方在婆羅洲的第二區,叫拉讓河(Rajang R,)的一個流域。但是我今天要用的例子卻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同事蔣斌先生做的一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