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傑舜羅樹傑
船家與高山漢是漢族中兩個獨特的族群。船家,即民,又稱水上人家,常年以船為家,以捕魚、航運為業,是中國漢族中一個特殊族群。高山漢是廣西漢族中的一個特殊族群,主要分布在桂西地區。他們原本是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的漢族,明清以來因避難逃荒等原因遷到廣西,因為平壩地區和條件較好的土山地區已經被壯族、瑤族等民族所居住,加上需要躲避的原因,他們選擇了偏僻卻安全的大山深處,在條件很差的百山地區或土山的頂部定居,被稱為“高山漢”。
船家與高山漢的生計模式及其變遷,反映了族群生存策略的智慧。本文以廣西南寧地區弄拉和百色地區浪平高山漢,與賀州市八步區臨江和南寧市邕江船家的生存策略作比較,試圖探討族群生存策略的多樣性。
一、船家:靠水吃水的生計模式
靠水吃水的賀州船家,除打魚出售外,主要靠從事水上運輸為生。相傳早在光緒十年(1884年)前,即有船民的團體組織稱“合意堂”。後於1935年由“合意堂”改稱“賀縣民船公會”,設在今賀街鎮長利街,下設八步鎮廈良村河濱稱“石公爺廟”之地-分會。那時多以小木船在臨江上經營小規模運輸商貨為生。臨江是珠江水係西江的一大支流,全長351公裏,流經廣西的富川、鍾山、賀縣,廣東的開建、封川,於廣東封開江口彙合流入西江,賀州船家靠水吃水就依賴這條秀麗的臨江營生。
靠水吃水並不容易。臨江上遊,古城至八步河段117公裏,兩岸樹木蔥蘢,江麵狹窄,水流量不大,航道較差,水淺且灘多,行船很難,春夏洪水季節方可通航25噸級船舶。臨江中遊八步至白沙河段119公裏,在冬天枯水季節,水淺流急灘多。七分口至合麵獅一段江麵窄,暗礁林立,行船難而險。在春夏洪水期,江水猛漲,衝入河道,成九十度角的七分口峽穀,灘心暗礁受江水衝擊江麵波浪濤天,旋渦時現,此段航道在洪水季節可通航50至60噸級船舶。而在冬天枯水季,船減載,30噸級的船載9噸左右,行船速度隻能減緩放慢,八步至江口若用人力自行的船隻,往返需要35至40天左右時間。臨江下遊,白沙至江口河段115公裏屬廣東航區,上段水流頗急且有灘,下段便是平流沙河,航道較好,那時年四季中三季可行客輪和拖輪。雖則不易,但臨江仍然是賀州船家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江。
南寧市邕江船家的生計模式與賀州臨江船家的生計模式大同小異。
二、高山漢:靠山吃山的生計模式
靠山吃山的弄拉高山漢是從四川、蘑慶逃難到廣西的。村中重修的普陀寺上的碑文是這樣記載的:“始祖公李仕位公清朝同治三年由四川重慶府遷移到廣西省,原名右江道思恩府武緣縣(今武鳴縣)古零土司管下,地名龍井崗,今之馬山縣古零公社古零大隊弄落(拉)崗”。遷到弄拉已有8代人約200年的曆史。弄拉屯地處連綿不絕的突兀山峰之間,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在500至700米之間。全村總麵積2 555畝,有4個鍋底狀的弄場,24戶101個村民就因地勢居住於弄場的邊沿。全村耕地麵積為58畝,僅占總麵積的2.27%,其中位於弄場底部較平整的僅23畝,其餘的是石縫中群眾戲稱為“碗一塊,瓢一塊,草帽蓋一塊”的土地。弄拉有著西南石灰岩地區普遍存在的缺土、缺水、缺路、旱澇災害嚴重的特點,生存條件相當惡劣。
來自長江岸邊的弄拉人原來以稻作為主,來到弄拉這個完全不同的生產環境,使他們的生產習慣不得不做出靠山吃山的調整。他們根據石山地區的特點,經過多年的實踐,在協調與環境、人與土地矛盾的過程中開創了一條適應山區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立體生態農業之路,采取“以果為主,林果結合,套種藥材,綜合經營,增收保糧”的措施,根據不同的土質、氣候、坡度,走出了“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果,地上糧”的生態經濟發展路子。糧食以種植玉米為主,黃豆次之,玉米下問種紅薯、飯豆之類。房前屋後種有芭蕉芋,以之作養豬的飼料。普遍養三母(母牛、母豬、母雞)。一般農戶,牛、馬、豬、雞、狗、貓等家畜家禽和瓜果、豆、萊,樣樣齊全。求供於外的僅是食鹽和鐵具。每當圩日,他們常以豬花、雞蛋、黃豆、瓜、果等出售於集市上,對發展山區商品經濟,促進農村市場繁榮,起著積極作用。他們在靠山吃山的基礎上,勤勞節儉力爭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日子雖談不上富裕,但溫飽還是可以決決的。他們有吃大米的習慣,砍幾根竹子,扛幾根木頭下山,就以換來生活日用品及大米。不種稻穀卻長吃大米,成為弄拉人的驕傲。這種生計模式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從而獲得生存的資源,又能夠維持可持續發展。
浪平高山漢的來源和生計模式,與弄拉人的大同小異。
三、船家與高山漢生存策略比較
船家與高山漢生計模式的不同,在生存策略上也表現出不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