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住新房時,要請有福分的老人點第一爐火,然後主家辦兩桌酒菜請鄰近親友來吃飯,稱做鬧火坑。大門整好後,選擇吉日良時開門,俗稱“開財門”,要請親友來踩財門。親友一般送紅布做橫幅賀幛,上寫(繡)“財源廣進”、“開門大吉”,還要送點“利市”錢,燃放鞭炮。主家又要設宴慶賀。至此,立新房的儀式才算結束。
船家以船為家、高山漢建房吊腳安鋪的不同空間利用,體現了他們對所賴以生存環境適應的智慧。
2.船家治江,高山漢治山
臨江作為賀州船家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江,其雖然江水清澈,但兩岸高山峽穀,江中灘多、暗礁多、漩渦多、險灘多。行船不易。為了改善行船條件,船家以治江為手段來改變靠水吃水的條件。
20世紀50年代末政府在加強船民組織管理的同時,加大力度投入資金對臨江進行治理。1956年對臨江航道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疏通河道、炸暗礁、拓寬航道,減少船行的危險,加快了行船速度。隨著賀縣物產日益豐富,並隨八步商貿繁榮,賀縣人經商意識增強,臨江上的貨源日益增多,如信都糖廠在1971年擴建後航運社的船隻晝夜作業,日水運甘蔗量達500噸,滿足廠家的需求。
為了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賀縣工商繁榮,1956年春珠江航務局從廣東、廣西兩省各江河流抽調200艘適合臨江上航行的船隻,配合幾十艘汽輪和電輪,支援賀江運輸,並實現了船隻運輸拖帶化,即由馬力大吃水深的汽輪,由封開江口拖帶船隊到信都港中轉換拖,分別將貨物運到八步、西灣,故當時在信都港江麵上形成船隻密布,江岸熱鬧非凡的臨江航運繁榮景觀。僅為滿足信都糖廠的需要,就發展拖輪八艘,共300匹馬力,榨季航運社的船隻是晝夜運行作業。1974年合麵獅電廠建成,壩上水滿,七分口至合麵獅航段成庫區,昔日的險灘帶不複存在。1975年,賀縣航運杜發展200多噸船隻80匹馬力拖輪兩艘在此試行中轉運輸,將各地貨源組織起來運到壩上,利用合麵獅電廠臨時裝置拉木排過壩的車子,運貨過壩,再把貨主的物貨由八步運到廣東石岐、東莞、江門、廣州等地。壩上載貨的船隻,回航五鬥、山衝口,順載木柴、厘竹返回八步。從1975年初到1979年底的五年間,中轉運輸業搞得相當活躍,靠水吃水的船家治水有效,雖辛苦卻喜在眉梢。
靠山吃山的弄拉高山漢在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遭受大劫,天然林於1958-1963年全部砍光,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一是以前嘩嘩的流水變成間歇泉,喝水成了問題;二是靠木材、竹子、果類提供的主要收入突然斷了,經濟陷入危機。
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弄拉村幹部和群眾決定治山,辦法是實行封山育林,尤其是封死水源山和後靠山,同時製定相應的村規民約,保證封山育林的成功,重建原來的生態係統。1964年開始對雞蛋堡、田灣山、下弄拉東等幾個泉水源地山峰封山育林,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又大種果木,開展更大規模的封山育林。如今,這些山峰重新形成了以常綠闊葉林為主的茂密次生林,樹齡30多年的喬木都已10多米高,胸徑超過了10厘米。上弄拉南麵山峰,1984年開始封山育林,現也已成林,樹高5-8米。當地群眾選擇的4種主要人工林樹種:香椿、菜豆樹、苦楝和任豆樹則生長更快,5年左右的時間即能成為12米高、20厘米胸徑的大樹。原來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複。鑒於弄拉的植物能夠多樣性發展,藥材和果樹資源豐富,當地居民在廣泛植樹造林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經濟價值高的藥用植物和果樹。以藥用植物來說,著重發展價值高、產量大的苦丁茶和金銀花,這是兩種喜鈣耐土壤貧瘠的岩溶石山特有植物,在弄拉有大量野生,需要良好的經營管理技術才能獲得優質高產。這也是當地居民脫貧的起步產品,自20世紀70年代,他們就逐步由天然采集到人工培植和進行品種改良。當地群眾很重視提高果樹和藥材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栽培技術,井與全國很多地方建立聯係,交流經驗和信息,現在已培養和鍛煉出自己的土專家,形成了一套對石山果樹和藥材管理、栽培非常實用而有效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