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家與高山漢比較研究(3)(1 / 2)

5.生計變遷模式不同:船家走到岸上,高山漢走出山外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褒化,船家和高山漢在適應過程中生計模式變遷的模式也不一樣,即船家走到岸上,高山漢走出山外。

船家生計模式的變遷是由水而陸。隨著陸路交通條件的改善,加上從1966年底始,臨江流域各地陸續興建水輪泵站,在航道上建築攔河壩,上遊築有龜石電站,下遊有芳林、八步、廈島、信都水壩,使航道受堵,迫使賀縣航運社大部分船隻流往廣東各地,僅留少數船隻在信都,從此臨江航運一蹶不振。20世紀80年代,政府撥出1 400萬巨款用於臨江航道複航工程,改建了廈島、雲騰兩個船閘,新建了龍江船閘,疏治了八步至扶營段的航道,建設了了八步、信都兩個港口,1993年10月臨江複航工程已全麵竣工,恢複通航。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恢複通航後的臨江仍冷冷清清,既無帆船點點,更無馬達鳴響。八步港僅泊有五六艘木船,兩艘水泥船整日停留在那裏,是船民固定的水上家。有一艘大遊船,據說幾年前改成水上餐館,經營水上特色菜肴生意相當不錯,但列臨江水質造成汙染,也在1998年被勒令停業成了廢船一艘。難道船家不願船運重整旗鼓嗎?不,決不!船家無一不留念昔日水上繁榮的情景,夢中都想回到以往船行過江的快樂。但今日四通八達、快捷的公路交通迅速發展,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商情瞬息萬變之時,誰還會將貨物花上幾十天時間由水上船運呢?此外,由於江河水質汙染,過度捕撈,船家已經無魚可撈。

於是,船民隻好上岸另謀生路。據徐桂蘭調查,賀州船民已有90%以上上了岸。老年一代八步船民均已退休在家,整天自然無所事事,但因本單位已成倒閉狀態,單位無力承擔退休養老金,生活無來源,大多依仗子女供養;無兒無女的船民本該人五保行列,但退休金難以發放,故生活最為艱難。中年一代,上岸前已荒廢了學習期,年輕力壯的文盲在現代社會裏需文化知識的工作他們都沾不上手。幸好八步繁華之地還有些謀生之處,所以他們中有些人靠力氣掙錢,有做搬運工的,在車站、貨場幫人家裝卸貨,一天多者能掙二三十元,少時分文不入。有的拉板車,幫人拉貨。最多的是蹬三輪車,投資幾千元買一輛機動摩托改裝的三輪車,在市區拉客,每坐一次2-3元,一般一天能掙下二三十元,雖多時也能掙上六七十元。

有些船民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當起了廚師,進餐館、賓館當上了大師傅。也有的自己擺個攤子,架幾隻鍋,搞了個大排檔,鍋碗瓢盆,夫唱妻隨,每天晚飯時分到午夜,在八步車站前,行人來往多的路口都能見到水上船民的大排檔,生意相當不錯,因為當地人都知道,水上人會燒一手好菜,能燒一手好魚蝦。他們中一部分人現在就靠這一技之長為生。

也有一部分中年婦女當起了小販子,賣些水果、蔬菜,也有販飼料、瓷磚,還有擺攤賣服裝,賣音響、錄音帶等,以經商為業。廈良村的點燈、廈良寨、鸕鶿屋等村民特別能種菜,她們就每天從菜農手裏批發新鮮蔬菜,挑到菜市擺賣。她們的收入與菜農的種菜收入相差無幾,批發5角錢一斤的蔬菜,她們在菜市零售可賣至8角一斤,有時可賣到1元。而菜農為了贏得更多的時問下地,寧可少掙錢,所以他們頭天采回萊,第二天清晨四時許賣給菜販。天亮前她們可返回菜地勞作,這給船民菜販造就了一個謀生良機。

近年來八步馬蹄(荸薺)加工業鼎盛,許多船家婦女以替加工廠削馬蹄掙錢。每天領回幾十斤馬蹄以50%的淨貨交差為標準,超標一斤以0.90元一斤計酬。標準之內的以0.13元一斤付工錢。婦女兒童利用閑時削馬蹄,每天掙得3至4元錢。

而南寧的船家人由於地處廣西首府,據陳禮賢調查他們受都市文化的影響和衝擊更大,上岸就業的門路也比賀州船家人就業的門路要多得多,如20世紀80年代初上岸後的船家孩子,享受到了學習文化的幸福,如今已有船家孩子讀書成長,在企事業單位就職了。有些初中、高中畢業後自謀出路,有的進賓館當服務員,有的入伍當兵,也有自謀職業當個體戶的。總之年輕的一代要比老一代更有前途。因為他們更適應陸地生活,從小得到應有的文化教育,不像父母輩那樣漂流不定了。

高山漢近20年來最大的變化也是從封閉自成一體走向開放。據王衛民調查,1990年,弄拉全村23戶人家隻有李村長的兒子在外跑運輸,其餘村民全部在村裏侍弄山場和土地。到1998年,近三分之一的村人在山下的古零有了房子,井從事非農產業。有的年輕人去廣州、武鳴打工、做生意。李村長率其4個兒子,經過8年奮戰,已在山外擁有農場、礦山、加工廠等多元化的產業,在古零鎮、縣城置有房產。矗立在弄拉狹窄土地上的四層樓房,建築麵積600多平方米,耗資10餘萬。李家在8年間創造的財富,幾乎相當於李氏族人在弄拉幾百年間財富的總和。這是中國大陸社會在近年發生巨變的一個注腳。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弄拉的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山林土地已不再是弄拉的主要收人來源。1989年,弄拉的林果收人達到頂峰,僅果樹一項人均收入近400元。此後,林果開始退化,枇杷樹大批死亡,柑桔果小質差,龍眼、荔枝由於散生野長,難以與市場上的優質品種競爭,林果不再是弄拉人的主要收入。構成弄拉收入增長的主要成分已是山外的非農收入。1997年,弄拉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 100元,其中來自山林土地的不足千元。弄拉人已不可避免地融人市場經濟的大網,並以其堅韌、辛勞、理性和對環境的親和在致富的路上繼續捷足先行。弄場和山巒已不再是弄拉人積累財富的主要場所。通電、通路通信息改變了弄拉人的生活。他們偏據一隅卻可以通過廣播、電視耳聞目睹外麵精彩的世界,並為之吸引。公路修通後載重汽車減輕了他們肩上的重負,肩膀已不再是山上山下物流的惟一載體,對外聯係大大加強了。但弄拉是他們永不沉沒的心靈家園,他們繼續精心侍弄它。村裏正在有計劃地更換果樹品種,種果一般都強調規模,但在這樣的深山區,市場主要靠就近就便,雜、奇、分批上市易被當地市場消化,是一個好辦法。弄拉人現在還是用這種辦法來經營山場林果。但他們也知道集約化的道理,李村長的兒子在山外租賃了大片土地,開發兩個頗具規模的林場,種龍跟,種荔枝,種芒果,他們用農民的智慧,自覺地融人市場經濟大潮,走上了農業產業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