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家與高山漢生計變遷所形成的不同模式,同樣表現出他們生存策略的多樣性。
四、結語
人類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這種適應性最根本的內容就是人們發明和利用了許多有效的謀生方式使自己存活下來。,人們要創造曆史,首先必須滿足吃、穿、住、用等基本的物質需要,所以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而生產一開始就是兩種: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和生產人本身,然後才是從事禮儀道德和宗教信仰等精神活動。謀生是一個社會的過程,需要集體的力量與智慧。生計模式是人們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創造出來的,並在獨特的曆史發展和功能過程中積累、傳遞和演變,它們是一個族群心理與價值建構的基礎,它們本身又還構成各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和製度形式,體現了一個族群生存策略的個性。
船家和高山漢都是非常能夠適應環境的族群,這種適應性最根本的內容就是他們不斷適應環境,不斷調整自己的謀生方式,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表現出人類不同族群問不同的生存策略。總之,船家靠水吃水,高山漢靠山吃山的生存策略,在一個特定的層麵表現出了族群生存策略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龍川從廣西弄拉屯的變化看貧困山區的開發之路,石灰岩地區的開發與潔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2]王衛民再訪弄拉--兼談農村社區的社會控製[J],中國貧困地區,1998,(4)。
[3]徐桂蘭,賀州船家考察報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增刊(人類學研究專輯)
[4]吳和培等,族群島:浪平高山漢探秘[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5]陳禮賢,邊緣與主流:邕江船民社會文化變遷模式分析[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c],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徐傑舜(1943-),男,浙江餘姚人,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廣西南寧,郵編530006。羅樹傑(1966-)。男,廣西民族學院民研所副研究員。廣西南寧,郵蝙:530006。
[原載於《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