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吃了一山過一山:過山瑤的遊耕策略(1)(1 / 3)

張有雋

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瑤族中的盤瑤曆史上長期過著遷徙遊耕的生活。其足跡踏遍大半個南中國。由於不斷遷徙,吃了一山又過一山,被冠以“過山瑤”的稱謂。明清之際,部分“過山瑤”離開中國,遷往越南、老撾、緬甸、泰國。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瑤族在社會改革中獲得了耕地,逐漸實現了定耕定居,國外的瑤族則仍然過著遊耕生恬。70年代中期,又有一部分遠徙美國、加拿大、法國等歐美國家。有人根據瑤族迫於生活不斷遷徙這一特點,戲稱為“中國的吉卜賽”民族。

人類學研究早已發現,人類以農業為生的民旗中有定耕定居型、遊耕遷徙型兩種。以遊耕遷徙作為生計方式的民族在美洲、東南亞、非洲都有發現,不惟瑤族如此。但是,從現有資料來看,在相當大的時空範圍內,從遷徙遊耕的範圍之廣、頻率之高等方麵觀之,瑤族都顯得突出。那麼,瑤族為何及怎樣以遊耕遷徙為其生計方式的?本文試就此做一初步探討。

一、背景

一個民族的生計方式的形成及實際運用,與該民族的生態環境、活動空間、技術水平及習俗信仰等因素有密切關係。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瑤族喜歡住在山上,寧願刀耕火種,吃山過山,也不願下平地種田,過安居樂業的生活。不少人還舉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南方土地改革時的例子,說不少地方的政府在山下分配了一部分水田給瑤族,而瑤族不下來耕種,或下山一段時間後,因生活不習慣又回到了山裏,以此證明瑤族習慣過刀耕火種、吃山過山的生活。這種看法隻有一小半是對的。因為瑤族雖然在長期的山居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山居生活的習慣,但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民族喜歡過漂泊遷徙、顛沛流離的生活。,瑤族吃了一山過一山的遷徙遊耕生計方式的形成,其實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瑤族超過300萬人。其中居住在中國有240萬餘人(2000年普查數),居住在越南的有54萬餘人(2001年統計數),老撾有2.266 5萬人,泰國有3.4101萬人,緬甸有約1 000人,美國有近3萬人,法國近1 000人,加拿大有數百人。中國瑤族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江西、貴州、雲南六個省區,在每個省區又分布在許多邊遠的山區縣鄉。其中廣西有145萬餘人,分布在全區近70個縣市,是瑤旗人口最多、也是分布最廣的一個省區。

據研究,瑤族的先民遠古時期並不住在中國南方,而是一個起源於黃河、長江中下遊的民族。瑤族、苗族、岔族有共同的淵源,他們的先民與傳說時期的九黎、三苗有密切關係。春秋戰國時期,瑤族、苗族先民與楚國有密切關係。秦漢至唐宋的一千三四百年間,瑤族先民仍集中居住在湖南境內。元明以後,瑤族居住重心才逐漸南遷至兩廣,雲南,部分遠徙海外。

造成瑤族不斷遷徙的原因,一是漢族人口不斷增長,使得瑤族生存空問變小。漢族在形成發展過程不斷融合、同化周邊少數民族,人口像滾雪球般不斷增長。增長起來的人口又不斷向南方等原來人口較稀少的少數民族地區移民,迫使瑤族等少數民族不斷南遷。二是曆代中央統治者推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和民族排擠政策。中央王朝在拓邊過程中,對起來反抗的少數民族實行武力防範和武裝鎮壓政策,迫使少數民族不斷遷徙。史籍記載,自寨漢至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的一千餘年間,瑤族反抗封建統治的事件幾乎從未中斷過,而封建統治者的鎮壓也從未間斷。所渭“三年一大征,比年一小征”,就是曆史的寫照。著名的例子,如漢馬援將軍的征武陵蠻,宋章的開梅山峒,明代鎮壓大藤峽、羅旁山瑤民起義,清代鎮壓趙金龍起義,民國時期鎮壓桂北瑤民起義,都是動用了幾萬乃至數十萬軍隊的大規模鎮壓事件。殘酷的鎮壓迫使瑤族躲入深山老林,“人山惟恐不深,人林惟恐不密”,乃瑤族逃避封建統治者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途徑。三是民族隔閡。封建統治階級實行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造成民族之間的隔閡,阻礙了瑤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往來與相互了解,型塑了此類內卷性的遷徙遊耕農業。四是生活習慣使然。與上麵幾點相聯係,使得瑤族長期居住在邊遠山區,生活上適應了山區環境,不適應平原環境,並形成了山地生計方式,即刀耕火種吃了一山過一山。此外,戰亂、災荒和征調也是瑤族遷徙的原因。由上述可知,瑤族曆史上長期在山區遷徙遊耕,主要是封建統治階級壓迫的結果。因為受壓迫而躲人山林,過著遊耕遷徙的生活,成了所謂“過山瑤”。當然也有部分瑤族在封建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同化政策的催逼下,融入主流社會,成為所謂“民瑤”、“平地瑤”,改變了生計方式。這部分瑤族的生計方式不在本文範圍,此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