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還要說明的是,有人根據瑤族民問傳世珍藏的《評皇券牒》叉稱《過山榜》的文獻,相信這是中國古代皇帝發給瑤族的過山牒文,認為確是瑤族始祖為朝廷殺敵立了功,所以皇帝頒發牒文,允準天下一切山場任從瑤族刀耕火種、吃山過山。但也有人從券牒行文風格、內容方麵考證,認定這不是一份官方文獻,而是瑤族民間知識分子偽造的一份文書,目的是為了防止漢人爭奪山林,保護本民族在山區刀耕火種的權利。筆者認為,《評皇券牒》所記述的史事可能發生過,雖然史事難以考證,但無論如何,此份文書的積世流傳,實可反證一種事實,即自古以來瑤族刀耕火種,吃山過山的生存權利受到挑戰,因此才需要這份反挑戰的證書以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應是沒有疑義的。
二、生計策略
瑤族從隋唐時得名,宋元開始從湖南南遷,明代居住中心移至兩廣,部分到達雲貴高原,清代居住中心轉移到廣西,形成今天瑤族分布格局。從隋唐至20世紀40年代的一千三四百年間,瑤族在逐漸向南方、西南方的遷徙過程中,大多數一直在華南、西南各省及中南半島的山區過著遊農生活。
華南、西南各省屬熱帶、亞熱帶地區,境內山多地少,終年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動植物繁茂;山區道路崎嶇,交通不便,環境封閉,適合於瑤族等少數民族生存自保。
唐代至明代中葉,華南、西南各省人口較少。山區森林密布,溪河流水充足。這一時期各地無主荒山較多,瑤族在一個地方的各個山林輾轉遊耕,周期可長達五代八代人,甚至更長一些時間。明中葉以後,隨著南方人口的逐漸增加,可耕地減少,森林砍伐速度加快,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日趨緊張,不少原來的無主荒山被漢族、壯族豪強大戶指為己有,瑤族墾種須交納各種地租,加上封建王朝政治、軍事勢力進一步深入瑤族地區,瑤族迫於生計,遷徙速度逐漸加快,往往在一處地方居住一兩代人即穿州過縣,往更遠的地方遷徙。史載“今歲此山,明年又別嶺矣”,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筆者與已故著名瑤族史專家姚舜安教授1989年三四月間在泰國北部瑤族村寨調查時,搜集到十餘份各姓瑤族《祖途》,發現瑤族明清時期從中國廣東、湖南、廣西往越南、老撾遷徙,多數途經廣西昭平、富川、平樂、融縣、淩雲縣,雲南富寧、文山、臨安、建水、河口等縣,每一處一般隻住一兩代人。“過山瑤”、“搬山瑤”這類稱謂始見於清中葉至民國時期的地方誌書等載籍,就是這種史實的反映。
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壓迫下,瑤族為了生存,形成了刀耕火種、吃了一山又過一山的生計策略。這一生計策略的主要內容和文化特征可表述如下。
(一)聚落模式
瑤族一般選擇海拔800-1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帶建村立寨,五至十公裏為半徑,周圍有數座可供輪流開墾的山林為較隹聚落區域,並有可供飲水和灌溉的溪流。
林地最佳為原始闊葉林,地上覆蓋落葉很多,土質為灰黑色;其次為竹林、灌木林,地表落葉也要較多。
聚族而居,一個村寨戶口以耕地承載力為原則,一般隻有十戶左右人家。可以是不同姓的人,但多數有宗親、姻親關係。
村寨安排在聚落中心地帶,建築在水源充足的山腰上,有小道通往四周耕作區。村寨並無圍牆、碉堡、壕溝之類防禦設施,及水井、水渠飲水、排水設施。
房地址請巫師擇吉卜定,坐向不一。房屋多為竹術架構,或用泥土築就,上覆茅草,或蓋以樹皮、竹瓦。室內生產生活用品極為簡單,遷徙時一兩付擔子加上背簍、網袋亦可搬走。
(二)作物安排
明代以前,瑤族在山上主要種植旱禾、粟、高粱及豆類、瓜類,明代番薯、玉米傳人中國後,受到瑤族歡迎,成為瑤族地區普遍種植的作物。但旱禾仍是主要作物。也有的地方在開墾山林時在便於灌溉的低地開辟水田,種植水稻。各種作物的安排都有經驗和知識為根據。
早禾要求土地比較肥沃,耐早性低於玉米,一般種在略低的山腰部分;玉米較耐早,可種植在海拔800-1000米的高坡地上:水稻則種在低地。耕地一般頭年種早稻,第二年地力已減退,改種玉米,第三年改種紅薯、術薯,也有的將紅薯、玉米、豆類作物甚至蔬菜套種在一塊耕地裏,高矮相宜。從前,雲貴高原及越南、老撾、泰國、緬甸部分瑤族迫於生活,選擇海拔800至1000米的高地上低涼的地塊種植罌粟,收割鴉片煙膏出售。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瑤族已不再種鴉片。
(三)工具與技術
瑤族刀耕火種的生產工具比較簡單,主要工具是斧、砍刀、打洞棍、鋤、刮、禾剪之類。斧頭、砍刀用於砍伐樹木,打洞棍用來打洞播種,鋤頭、刮子用於鋤地除草,禾剪用於收割。搬運收獲物用籮筐,但更多的時候是用網袋和背簍,因為山路崎嶇,用嘲袋、背簍更為方便。除了個別地方種水田置有犁耙外,這類工具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