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玉米的種植采用直接播種的辦法,並無浸種、育秧的過程。但瑤人十分注意選種、留種。作物成熟收割時,他們將地裏長勢最好、穗長、顆粒飽滿的穀物收割後保存作種子。種子數量按家族人口消耗糧食數量及第二年耕地麵積播種量,憑經驗判定。旱地作物不加追肥料,火燒砍伐下來的草木產生的灰燼就是最好的肥料。但作物生長過程中除草鬆土的工序是少不了的。更為重要的工作是防止鳥獸侵害作物。山區鳥獸多,作物將成熟時,野豬、猴子、黃猄、老鼠以及各種鳥類成群結隊來糟踏作物。野豬猴子一個晚上可把一塊地的穀物、紅薯糟踏精光。瑤人為此提心吊膽,除了狩獵外,往往在地頭搭蓋廠棚駐守,在地裏樹草人,張掛竹殼,敲打鐵器,鳴放槍炮,嚇阻鳥獸。大蒜、蔥、辣椒、青菜一般種在房屋旁邊,用籬巴圍好,避免禽畜糟踏。
(四)勞動組織
刀耕火種,砍燒山林是一項繁重勞動,需要親屬、村鄰之間的密切合作。20世紀,50年代前後的不少民族誌報告講到瑤族地區域殘存著原始氏族製度、村社製度。筆者80年代在廣西上思縣、防城各族自治縣(現改名防城區)山子瑤、扳瑤地區做田野調查時,也證實了這一發現。瑤族地區的原始公社可稱為“瑤老”製。“瑤老”之名始見於明代,在不同地方分別有“村老”、“社老”、“廟老”、“目老”、“寨老”等稱謂。“瑤老”製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分為兩類,一類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親屬團體,一類為以地域關係為紐帶的地域組織--村社。在瑤族村寨內既有宗親、姻親團體,各宗親、姻親團體叉組合成村社團體。瑤族在遊耕、遷徙過程中,舉凡砍燒山林、播種、收割、大型圍獵、宗族或村祭祀、建房立寨、婚姻喪葬、尋找新耕地、對外交涉、戰爭等重大活動均以親屬或村社為單位,由“瑤老”組織、指揮。砍伐大片森林時,往往以村社為單位,由“瑤老”組織、指揮。砍倒燒盡的林地頭年集體耕種,收獲集體分配。第二年分到各戶耕種,但播種、收割時,仍需由“瑤老”先喃神,並動手播下幾坑穀種或收割幾蔸穀物,各戶才能動手播種、收割。刀耕火種開墾出來的林地種植三年後地力耗盡。至少要丟荒15年後待重新長出來的樹木有15厘米左右直徑,才能重新開墾。一處地方的幾個山林開墾完後要舉族遷徙時,由族老或村老先派人出去探尋新林地。找到新林地要開村建寨。立村先立社,瑤老率領族人祭祀社神,求得神靈保佑,然後各戶陸續建立新居,開始新一輪刀耕火種生活。
家庭中的勞動分工,男子承擔砍伐樹木、燒山、播種時打洞、搬運收獲物、建築房屋等重活;婦女承擔家務,上山采集,也參加播種、除草、收割等勞動;老人看家;小孩長到七八歲協助家務,到十三四歲開始參加地裏勞動。
瑤族生產勞動組織嚴密,協作性強,相互之間團結互助,成為風尚。
(五)副業生產
瑤族在經營刀耕火種農業的同時,還兼營飼養、采集、狩獵、手工等副業生產。
瑤族每到一地都飼養雞、豬。有的地方還養牛、養魚、雞、豬、牛、魚大量用於祭祀,祭完才吃。
采集的對象有木耳、香信、黃藤、棕皮、野菜、野果、竹筍、薯良、中草藥、蜂蜜等。瑤族用圍獵、裝弓套、裝弩、挖陷阱等多種辦法捕捉野獸、野禽,用毒藥毒魚,到山溪中捉山蛙,上山掘地鼠。采集和漁獵為瑤人增加不少富於營養的食物,補充人體所需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中草藥、獸皮、木耳之類還可以出售,換取日用品。
手工業包括木工、紡織、編織、染色、挑繡、鍛造,有的地方還造紙。除了鐵器用品外,許多地方的生產生活用品都是自製。木器雖然粗糙,但適用,而挑繡、蠟染品則非常精美。
副業生產是刀耕火種農業的重要補充,是瑤族遷徙、遊耕生計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分配和交換
瑤族賴以生存的遷徙、遊耕生計方式還包括具有特色的產品分配和交換製度。
集體耕山收獲物實行按戶平均分配的辦法。狩獵如有所獲,見者有份。小動物不好均分,就熬成肉粥,大家分吃。村裏哪家建房或有婚喪大事,當事者獨立難支,親戚和村鄰有錢借錢。有物借物。哪家生活困難,缺吃少穿,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絕不讓一人過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