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吃了一山過一山:過山瑤的遊耕策略(2)(3 / 3)

仔音屋兒能飯吃,能又馬乃他賴咧;

撚刀出門羅菜吃,菜也馬乃苦命雷;

寧挖野齊脛又長,挖到野齊又格石;

正月挖齊到五月,齊運生苗心裏愁。

可以說,“過山瑤”是通過《信歌》獲得訊息,決定是否遷徙及如何遷徙。因此,《信歌》乃是支持“過山瑤”遷徙、遊耕的憑證。

瑤族民間文學中的說親詞、合親詞、祝親詞、訴詞、判詞等各種說詞、彩話,形式上多用重複、排比、對偶、比喻、象征等手法,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內容雖然多關乎婚姻、家庭、判案,但其間亦雜進不少瑤族神話傳說及遷徙故事,教育後人不忘根祖,重在敦睦,對維係遷徙、遊耕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促進家庭和民族的親和力起到重要作用。

在語言與教育方麵,瑤族善於學習周邊民族的語言。每到一地,都學會講當地漢語方言,或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到了東南亞和歐美,又學會講所在國的主體民族語言。現在美國、法國瑤族,除保留瑤語外,不少人會講漢話及原所在國的話(老語或泰語),有的一人能講好幾種話,這顯然與瑤族頻繁遷徙的生活需要有關。瑤族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在長期的遊耕遷徙生活中,創造了一套看似簡單卻自成體係的教育青少年的辦法。瑤族主要運用傳統教育,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宗教式的教育,教育青年熟悉並遵守本民族團結合作、刻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優良傳統,以及適應刀耕火種生活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生產、生活技能。瑤族非常重視青少年學習漢字和老一輩創製的瑤族土俗字(有人稱為方塊“瑤文”),目的是便於傳抄《過山榜》、經文、歌本和記事記賬,傳承傳統文化。漢字的學習主要靠師公(宗教師)教授,有條件的時候瑤人也創辦私塾,請漢族、壯族塾師開課。瑤族的這些教育與其傳統生計方式是聯係在一起的。

宗教信仰方麵,最突出的特點是將道教與本民族傳統信仰結合在起,構成了極富特色的民間道教信仰體係。瑤族信仰祖先神(最大的祖先神是盤王,其次是各姓家先)、各種自然神(山神、水神、風神、土地神等)、各色精靈(右精、木精、棺材精等),又信仰道教諸神。尤其三清、三元、四禦、玉皇、雷王、龍王及各天神;同時信仰巫術。在觀念上,瑤人認為,人有靈魂,人死後靈魂變成鬼魂。鬼有善惡之分。惡鬼指凶死者的鬼魂,由於不得善終,死後專門與人做對。世間上不好的事情,如人畜瘟病、作物遭災,多是惡鬼作祟的結果。善鬼指的是袒先鬼和天神。死去的祖先和天神不供奉,也會生氣降災。自然精靈也是災病的製造者。人畜生病、刀耕火種或狩獵中發生的各種事故,如刀傷、斧傷、槍傷、跌傷、火傷、作物遭災(風災、蟲災、鼠害、獸害)、捕獵無獲,都是人不小心觸犯了惡鬼或精靈的結果。但是瑤族相信道教諸神能驅鬼治病,消災降福。一個人如果受戒人道,不但自己有正神護持,遠離災病,還可以濟世救人。瑤人相信祭獻、祈禳、許願還屬等儀式和巫術可以驅鬼治病。無論是人生病、受傷、受驚,還是砍山、播種、抗災、保苗、收割,或是采集、狩獵、捕魚、捉山蛙,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並遵守許多禁忌,或使用巫術防災治病。“過山瑤”的家族“跳盤王”(又稱還盤王願、做盤王)、“掛燈”、“度戒”、村寨“祭社”是大規模的宗教儀式,小規模的儀式有“架橋”、“收魂”、“吹犯”、“推敗”等。巫師專門以降童、過陰等方式為人占卜決疑。師公、道公為人還願、打齋,消災祈福,或用巫術為人治病。顯然,“過山瑤”的宗教信仰是南其生活環境所決定,並為其生計方式服務的,其巫術、禁忌、儀式在塑造人格、調適心理、規範道德、整合力量、增強信心以戰勝困難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四、結論

瑤族在生態環境驅逼下形成了自己的吃山過山的生計策略,這一策略的主要內容包含遷徙中聚落模式構建、刀耕火種作物安排、勞動組合、交易方式、易地遷徙方式等精心巧慮,圍繞這一策略還產生了相應的習俗信仰。因此,“過山瑤”的生計方式是一個由生產、習俗、信仰相配合而運作的完整係統。這個係統並非完全封閉,還有其開放性一麵。這表明瑤族有很強的適應性。這是瑤族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有雋,瑤族曆史與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2]清·閔敘,粵述(龍威秘書本)[M]。

[3]喬治·多爾頓,原始、古代和現代經濟--卡爾·波朗尼論文集(導論)[A],道布爾載,安柯出版社,1968。

[4]張有雋,瑤族人口都市化與傳統文化[A],瑤族傳統文化變遷論[c],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5]張有雋,十萬大山山子瑤社會曆史調查[A],廣西瑤族社會曆史調查(第六冊)[C],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6]過山特編輯組,瑤族(過山榜)選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7]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瑤族社會曆史調查(第六冊)[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張有雋,廣西民族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廣西南寧,郵編: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