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公司範圍內的區域歸類劃分問題,第一步也隻要分出“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就行了,暫時不要細分,即使細分了,別人也做不到。如果想做點表麵文章,可以嚐試改善企業的外部形象,可以先從公司內部車輛的定點定位開始,先從辦公區車輛定點定位起步,再到生活區、生產區,讓大家從可以接受再到逐步習慣。可以利用一個晚上的空閑時間劃出線條,分成“內部車輛停放區”、“來訪車輛停放區”、“摩托車停放區”、“自行車停放區”,連續一周讓保安指揮按區分類、定點停放,時間一長,規矩就形成了。
張副總很快落實了這一工作,我南下之前告訴他:內陸企業的情況與沿海地區企業不同,隻能因地製宜,因基礎、因環境、因習慣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潛移默化,達到由量變到質變的最終目標。在這類企業的變革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職業人士變革受阻,並不是這些職業人士專業度不夠,不是他們不敬業,不是老板不能接受變革,也不是員工冥頑不靈,往往是他們自己“立功”心切,太想早出成績,太想得到大家的早日認可。在內地工作,麵對的是父老鄉親,埋怨並不能改變什麼,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多采用大家能接受的“土辦法”,才能慢慢過渡到“洋辦法”。急風暴雨似的變革,就像在平靜的水麵上投下一粒體積較大的石子,一定會濺起層層波瀾。同樣,涉及改變人們的觀念和習慣,特別是後期的變革會涉及很多人的利益,也一定會產生強大的阻力,那麼,我們可以換一種溫和的變革方式。
溫和式的“和平演變”不失為一種高超的謀略,但必須有充裕的時間保證,遇到急功近利的老板,更多的工夫還應該放在與老板的溝通交流方麵,以爭取更多展示自我的時間,完成那些馬拉鬆式的演變。麵對一些企業目前百廢待興的局麵,有了老板的高度信任,加上自己的不急不躁,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老板之所以選擇回避,雖然表麵上有著拓展業務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表麵上是絕對信任,而實際上,他也隱藏著一種擔心,先任由我們主導折騰。完成了任務,老板當然高興,一旦出現閃失,他還可以收拾殘局,這才是他真實的想法。
張副總吃驚地“噢”了一聲,表示接受我的建議。後來,他果然采用了“文火慢煮”的方式,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將這家企業治理得井然有序。
孔雀不向東南飛
今年上半年,一位江浙的朋友帶著老板到廣東招聘人才,兩周之內出入六家大型人才市場,經曆了幾次現場招聘,約見麵試了數批應聘者之後,基本一無所獲。要麼應聘者寥寥無幾,要麼雙方達不成共識,於是,朋友給我打來電話相約見麵,希望我給他們介紹一些中層以上的職業人士。
我如約來到他們的住所。聽他們介紹了招聘經過、與應聘者麵試的情況後,我試探性地問道:“你們把開出的待遇與廣東同等職位的待遇比較過沒有?”
朋友回答:“做過一些對比,問題不大,不會低於這邊的待遇。”
我直言相告:“你們現在是異地招聘,首先應該考慮一個地域問題,如果你們開出的條件對於應聘者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應聘者的職業安全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他們憑什麼舍近求遠跟著你們‘飛向東南’?僅僅是‘不低於’,那就是說,基本與這邊的待遇不相上下,這種條件應該不會有多少人動心的。”
我又緩緩地告訴他們,必須站在現實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第一種情況,如果我現在暫時失業了,表麵上看來,到哪裏工作都無所謂,偶爾看到外地公司的招聘,也許會走過去嚐試交談一番。然而,即使麵試官對我相當滿意,但我最終能不能下定決心跟著他們走,一是要取決於他們給出的誘惑有多大,二是要取決於背後的其他因素。
第二種情況,如果我現在還在上班,而外地公司開出的條件與我目前工作的環境沒有多大區別,我就不會考慮改換門庭。無論他們怎樣遊說,我即使口頭上答應考慮一下,內心也不會真正接受——我對現在的工作也還算基本滿意,何必拋棄現有的工作去外地?
第三種情況,如果外地公司開出的條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那麼,不管我現在是否在崗,都會重點考慮。歸根到底,打工者看重的還是利益,外地公司開出了讓我動心的條件,也就是說,給出了讓我放棄現有工作、“背叛”老東家而去為其服務的砝碼,我自然會衡量輕重,自然會“人往高處走”了。
“你們還會考慮哪些因素呢?”老板急切地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