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管理中常遇到的一些難題(4)(2 / 2)

“水土不服的現象確實存在,人才的移植也不是簡單遷徙後的粗放型種養,當我們給予了這些職業人士充分施展能力的舞台之後,還需要為他們營造一種健康生長的氣候和土壤,並給予他們充分的職業保障,這樣,才能讓他們安身、安心之後發揮出各自的潛能,避免早期的夭折現象。”我清了清嗓子繼續說下去,“至於你提到的不相信應聘者能力的問題,我們一是可以從對方工作經曆上做一個最簡單的判斷,如果他能在一家企業類似崗位混滿幾年,說明他就具有那個崗位基本的工作能力,否則他就混不下去;二是可以在麵試中通過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去考察對方,除了極個別‘麵試專業戶’之外,大部分職業人士都會以誠實的態度去接受企業的考察,如實回答相關的問題,自身能力究竟如何,別看現在說起來容易,但將來總是要麵對現實,‘醜媳婦早晚也得見公婆’的,大部分職業人士都明白,過分地誇誇其談隻會適得其反。”

朋友再次提出問題:“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廣東這邊的應聘者基本上都不能接受進入企業後‘先做出成績,再商談工資’的聘用條件,好像麵對的都是無良企業、黑心老板一樣,他們防備心理極強;而江浙一帶的老板和企業大多信奉‘我看不到你的能力,為什麼要給你高薪’的規則,總是希望親眼看到應聘者‘物有所值’之後,才會心甘情願地付出,兩地在用人觀念上好像存在著明顯的衝突。”

我笑著回答他:“江浙企業的這類做法,廣東開放早期也並不罕見,可以這樣講,職業人士的防備心理本身也是起源於企業早期的不誠信行為,起源於太多的職業人士受過太多的欺騙和傷害,吃過太多的苦頭,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防備心理。反過來,作為企業一方,我們既然能做到誠信待人,為什麼就不能理解和包容他們害怕受騙的心理,給予他們必要的職業保障呢?別精明過頭啊,打工者大多都是好人,‘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隻要企業首先做出誠信的表示,不用擔心招不到滿意的人才。”

侃侃而談之中,我突然聽到老板似乎在喃喃自語:“我還是不太相信這些人……”

我轉過頭來,回敬了一句不客氣的實話:“你既然如此不相信人,那你還在這裏繼續招什麼呢?”

為什麼招工越來越難

29年下半年,麵對企業訂單回升,招聘出現困局的境況,HR經理在管理層會議上提醒各位廠長、經理一定要改變過去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將關心、體貼、尊重員工,感化員工,培訓和正麵引導員工作為留人的主要手段。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位股東和管理層人員紛紛報怨現在的員工越來越難管,動不動就走人,一線生產員工尤其如此。他們認為,公司現在的工資增加了,比外麵的市場行情還高一些,福利待遇也改善了許多,也一直在強調人性化管理,可還是有一些員工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像外麵有許多更好的地方等著他們一樣。有的股東甚至建議采用以前的老辦法留人:將員工的身份證收集起來,合同期未滿者,暫時不退給他們。

我接過話題:“扣押身份證的做法,是曆史的產物,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現在,如果我們還要這樣做,是違法,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大家都是好人,還是想想其他辦法吧。”

HR經理還在訴苦:“現在去招工,不管是人才市場還是勞務市場,招聘的人比找工作的人還多,並且許多找工作的人員並不急於去上班,三番五次與你討價還價,反而是招聘單位等著人員上崗,你急他不急啊!”

我笑了笑,問他:“現在找工作的,都是一些什麼年齡段的人員?”

HR經理回答:“大多是80後和90後,很少70後和60後。”

我告訴他:70後和60後大多屬於第一、第二代打工者,他們當初找工作,肩負著養家糊口、養老撫小的重任,很多人在外的收入就是全家人生存和致富的希望。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長期沒有飯碗,他們似乎麵對著“前有圍堵之兵,後無退卻之路”的局麵。在激烈的崗位競爭中,他們當時隻能以委曲求全、以辛苦勞動來贏得企業的“收留”,如果找不到工作,一日三餐便沒有著落,車站候車室、大樹底下、天橋底下便是他們的棲身之所。所以,那個時代的人們首先要找到一份工作,哪裏還有機會挑來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