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管理中常遇到的一些難題(5)(1 / 2)

這些年過去了,第一、第二代打工者有兩個走向:一是尚在職場拚搏,基本上屬於“功成名就”者,大多身處企業的重要崗位,擔負起關鍵的工作,他們不再需要經常去找工作,即使要換工作,也基本上屬於工作來找他們;二是在職場“混”不下去,不能“出人頭地”者,他們有自知之明,逐步退出了職場,返回自己的故園安分守己地從事其他職業。這就是招聘現場很少看到70後和60後人士的原因。而80後和90後,一不用養家糊口、養老撫小,沒有家庭的負擔;二有家庭的背後支持,父母支撐著他們在外折騰的支出,使他們沒有太多的後方顧慮,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擇自己願意從事的職業、選擇自己感覺“劃算”的工作。

一位股東插話:“現在,好像來廣東打工的人數比以前少了很多,其他省份的政策是不是比以前優惠了許多?”

“與前些年相比,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我慢慢地向他解釋:

首先,隨著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許多企業遷入內陸後便在當地開始了規模性發展,這些企業的招聘目標一般也是所在地區的人員,於是,南下打工便不再是唯一選擇。即使收入稍稍低一些,大批勞動力還是更願意選擇在內陸地區的企業就近打工,更願意選擇“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方式。所以,南下廣東的絕對人數自然就減少了,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其次,國家農村經濟政策的改變,也讓許多農民工有了更多的生存選擇。他們在家耕種幾畝薄地的收入,加上國家對農村、農田的補貼,與他們在外打工的年收入相差無幾——這一政策的變化也是導致許多人放棄外出打工的原因。

再次,廣東及沿海地區工資水平對打工者不再具有吸引力,甚至比不上他們在內陸地區的收入,也是現在招工難的主要原因。許多當年與我一起南下廣東的兄弟姐妹,現在寧願在家裏的建築工地和當地企業幹活,也不願外出尋夢了。他們算了一筆賬,認為現在在內陸地區建築工地幹活的工資比廣東打工要高出許多:男工如果按每月同樣出勤26天,每天工作10小時計算,他們每天可以得到1元的工資,加上雇主負擔早餐、午餐的費用,並且每天發給20元的香煙、飲水費用,一月的純收入可以達到30元以上;女工隻要在服裝廠、編織廠幹活,也是每月26天,每天10小時,雇主包三餐,每天工資60元,也可以得到15元以上的純收入。而在廣東及沿海地區,有多少企業可以按這個標準給工資?又有多少人能將這個數額的純收入帶回家裏?廣東大多數企業還在按920元的最低月工資標準斤斤計較,算計員工,還在拚命想辦法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利潤,打工者在經濟上最會權衡利弊得失,這樣一來,他們便不再舍近求遠、舍多求少了,這也是近兩年出現“民工荒”的原因之一。

最後,現在的教育方向仍然崇尚培育“人上之人”,導致許多學生“死要麵子活受窮”,寧願去做月薪15元的小職員,也不願去做月薪20元以上的產業技工。我們可以看到,平時招聘文員、倉管之類的小職員,盡管工資低於生產員工,排隊應聘這些職位的人員仍然能夠列成一條長龍,甚至許多本科生也加入這個行列,這也是小職員崗位招聘時學曆要求越來越高、普通生產員工招聘越來越難的原因之一。

羅列了現象,分析了原因,下一步就是采取對策了。我提高嗓門向股東們和各路“諸侯”打招呼:一位偉人說“隻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還是要放在“留人”而不是招聘方麵。

我肯定了HR經理提出的“關心、體貼、尊重員工,感化員工,培訓和正麵引導員工作為留人的主要手段”這一方向,要求HR部門製訂細則,各級管理者具體落實,然後下達工作指令:

第一,HR部門要立即調查了解市場行情和員工訴求,特別要深入調查員工的職業動向,提出一個比較超前、以“留人”為目標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方案。

第二,財務部門依據HR部門提供的方案,結合公司收支情況,分析、核算企業人工成本和產出比率,提出一個企業能承受的極限工資數據。

很快,HR與財務部門的方案和數據都擺在了下一次的董事會上,在大老板“即使短期內保本經營,甚至小額虧本,也要保住客戶,留住員工”的倡導下,董事會順利通過了提前調整一線員工工資和福利待遇的方案。這一方案馬上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從29年下半年至今,其他企業在到處“挖人”、“搶人”,而本公司卻高枕無憂,不但留下了員工,還吸引了許多不滿其他企業薪資待遇者前來加盟,根本不需要為招聘工作動用一兵一卒,浪費一分一毫。

其他同行還在為招聘發愁,還在因為招不到廉價勞動力而牢騷滿腹,HR經理用調侃的語氣給他們建議:“有一個辦法,讓你的老板給你配一支槍吧,現場招聘時,你掏出槍來,看誰敢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