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給職場精英們的忠告(1)(1 / 3)

玩平衡,切忌走火入魔

家具廠招聘一名車間主管,HR經理和廠長共同麵試時,側重兩個方麵的考察:一是現場管理,包括生產組織、工藝指導、人員調配、產能提升、質量控製、安全事項等方麵的經驗;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激勵員工、崗位培訓、團隊精神、化解矛盾、縱向溝通、橫向協調等方麵的做法。這名應聘者應答如流,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列舉出來的實際案例,都讓兩位麵試官深感滿意。HR經理與廠長協商,報公司核準之後,迅速通知這名主管前來上班,合同期約定兩年,試用兩個月。

經過一個多月的試用和考察,問題出來了。廠長發現,這名主管公開說的是一套,私下裏做的卻是另一套,大有一種在下屬之間蓄意製造是非,唯恐天下不亂的勢頭。經過深入調查了解,有證據表明這名主管經常對下屬幾名組長挑撥離間,比如某次出現質量問題後,這位主管竟然當著張三的麵,私下添油加醋地告訴他“李四在背後如何說你的壞話,他說正是因為你這樣做,才導致了問題的發生”;轉身麵對另一名組長李四,又是一番無中生有的說辭“張三在背後如何議論你,說這些問題全部是你引起的”。

廠長緊張了,一個主管這樣同下屬說話,豈不是要在下屬之間無端製造矛盾和衝突?如果兩名下屬因此而打起來了,如何收場?

於是,廠長緊急約談主管,而主管也毫不避諱,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想讓他們樹立競爭意識,讓他們之間產生一種相互牽製的平衡作用。”聽到這話,廠長大吃一驚,先是從宏觀到微觀,從企業到團隊,然後再從管理到做人,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當麵嚴肅地對主管進行了批評教育,希望他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以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而主管則始終認為自己隻是在使用一種常用的管理方法,隻要注意把握平衡,並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雙方發生不愉快的爭執之後,廠長建議這名主管主動提出離職,提前結束了試用。

在下屬之間玩平衡,是職場內屢見不鮮的現象,特別是民營企業,上至老板、股東,下至各階層職業人士,常常通過這類手段達到讓下屬之間相互競爭、相互牽製、相互製約的效果,但一般隻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讓下屬在競爭之中做出成績,自己從中漁利;同時,也讓下屬在牽製和製約之中預防問題的發生。

無論是老板還是職業人士,這類玩平衡的原始動機其實也很單純。一個老板如果過多地看到企業上上下下隻對某個職業人士唯命是從,他會從內心深處感到害怕,擔心大權旁落,自己將來掌控不了局麵。於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他不得不在平行下級之間玩起平衡與競爭。而作為職業人士,麵對和諧得風平浪靜、凝聚得如同鐵板一塊的下級平行部門,同樣會感覺難以駕馭,感覺自己的地位朝不保夕。所以,有經驗的管理人士絕對不會將所有下屬訓導得如同綿羊一般,更不會讓他們團結得如兄弟姐妹一樣,而總是通過利益的誘惑,通過趨利避害的引導,有意無意地在下屬之間挑起一種競爭,讓他們圍繞工作目標,要麼拚實力,要麼圖表現,在競爭的氛圍中爭先恐後、你追我趕,以達成最終目標,提前或超額完成任務,為上司創造出輝煌的業績。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老板或職業人士總會在下屬之間“製造”出一些小小的矛盾,讓他們各顯其能,朝著目標去競爭。這個時候,上司在下屬的競爭中絕對不隻是坐山觀虎鬥的角色,而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大將,始終把握和引導著競爭的方向,時刻關注和綜合各類信息之後促強輔弱,讓下屬在競爭中達到新的平衡,讓自己和企業在競爭中最終漁翁得利。這種人為“製造”出來的競爭屬於良性循環,而且僅限於在自己權責和能力可控的範圍之內適可而止地加以運用;超出了這個可控範圍,放任下屬矛盾發展到鞭長莫及的地步,其結果隻會適得其反,稍有不慎還可能釀成大錯。

在平衡的狀態之中摻入競爭的成分,首先“製造”出相對的、暫時的不平衡,然後在競爭過程中注重引導和把握方向,通過競爭達成最佳工作目標,最終回到重新平衡的周期性效果,這一方法常常被許多職業人士借用並收到奇效;而挑起下屬在人格、私人恩怨方麵的爭鬥,則是一種玩火自焚的行為,會讓下屬之間結下仇恨,給團隊帶來難以愈合的創傷,給企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是一種不論效益、不計成本、不顧後果的權謀。這名新聘主管本意也想在下屬之間玩點平衡,結果卻“走火入魔”,背離了平衡與競爭積極的一麵,試圖通過下屬之間的惡性爭鬥來達到掌控局麵的卑劣目的,敗露之後不得不尷尬出局。

小心被職場的“侃爺”忽悠

朋友的家具公司準備聘用一名職業經理人,計劃一步一步授權經理人後,自己退居幕後。經過網絡招聘,物色到一名人選,該經理人三次實地調查了解公司的情況後,準備對我這位老板朋友闡述最後的“施政綱領”,然後雙方決定是否簽約。朋友很謹慎,約了我一起聽聽那名職業經理人的戰略戰術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