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給所有職場人的忠告(3)(1 / 2)

後來若幹年,市場經濟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經濟秩序按照其客觀規律在正常波動,創業成功與否,機遇與風險同在,選擇這個正常發展的時段創業,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屬於高概率範圍之內。

而眼下金融危機時代,許多樹大根深的企業都在風雨飄搖之中,市場萎縮,人心惶惶,許多人尚且不能自保,企業隻是圍繞生存而奔波,投資、擴張、創業或避而不談,或慎之又慎,因為大家都明白生存第一位這個道理,麵對此類經濟環境,哪有創業、發展的機遇可言?那些成熟的企業,那些經曆過大風大浪的職業人士麵對金融危機,也隻能選擇自保或退避三舍,暫且取消“發展”計劃,此時此刻,盲目鼓勵大學生冒險創業,豈不是不負責任的臆想?

大學生創業不具備資源優勢

大家都知道,創業的成功,首先需要市場、人才、資金方麵的資源,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就算找準了一個項目,就算找到了廣闊的市場,不用擔心業務問題,但僅憑那微弱的人際關係,憑那還沒打開市場的自身“品牌”,如何解決人才問題,憑什麼吸引人才的加盟?

同時,即使解決了其他問題,啟動資金從何而來?大多數窮學生為了那一紙文憑,已經讓家庭山窮水盡,負債累累,現在要“創業”了,總不能空手套白狼啊!而家庭或家族的支持,一般是許多企業家在起步階段所擁有的唯一經濟來源,很多學生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家庭哪有經濟實力來支撐創業?這一殘酷的現實,讓大學生創業隻能是無本之本,隻能成為一個忽悠人們的偽命題!

大學生創業不具備素質優勢

早年的農民可以成為老板,那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而當今社會,個人素質是創業成敗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近些年的創業成功者,一般都是在社會、職場混跡幾年,自身素質得到了充實、提高,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創業必需的經驗和資源,包括人脈關係、客戶關係或技術優勢,羽翼豐滿之後,才起步開創自己的事業。

而現在的大學,學科與現實的明顯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文不能算命測字,武不能屠豬殺狗”,即使是就業打工,也因為知識的陳舊、滯後,理論的空洞、教條而令許多企業深感頭痛,感到沒有崗位適合這類“人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某知名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隻會操作三代機床,並自豪地炫耀自己在校學習的是國內最先進的設備,但就是這樣一個“高素質人才”,竟然不知道企業實際使用的設備已經進入了第六代機床!

我們的教育製度造就出來的這類“人才”,給別人打工尚且不能合格,連解決自己的飯碗問題都屬於勉勉強強,自己“創業”豈不是坐在空中樓閣裏癡人說夢?

大學生創業成了“第三者”變相斂財的工具

29年,某地折騰起“大學生創業一條街”,集中了七十多名大學生於當地知名的街道上,分配給每人一間小店,當地財政也大方地給予每人10萬元的讚助費,一時間,電視、電台、大報小報記者雲集,似乎七十多顆新星從此升起來了,似乎創業不過如此,並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就可以走向成功。

作秀了一番,最後進入實質階段:讚助給大學生的每人10萬元,由“甲方”派出的第三者負責資金的管理使用,包辦進貨款、結算、房租、水電等費用的支出,大學生名義上是“創業”的主人,實際上隻是一個擺設。折騰了幾個月,銀子不明不白地花掉了,所謂的“創業”,也成了無源之水,隻好偃旗息鼓,最後不了了之,媒體也避之唯恐不及,早已跑得無影無蹤。當初煞有介事宣傳的大學生“創業”現象,在完成了“第三者”斂財的步驟後,最終成為一個美麗的謊言!

別隻會做職場上的陰謀家

曾幾何時,我們這一代尋夢者雖然早早地賣身職場,在奮鬥中目睹和經曆了社會與職場的種種怪狀,其間雖曾久經歲月的雪雨風霜,飽嚐生活的酸甜苦辣,卻始終在內心深處保留著菁菁校園熏陶出來的那份質樸與純真。無論這個社會大染缸多麼汙濁,我們自身仍刻意堅守著昔日的校園培育而成的道德信念,同時,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曾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才的校園永遠是一方令人向往的神聖淨土,神聖得讓我們寧願相信其一塵不染,神聖得讓我們感覺其不可褻瀆而悉心嗬護,總以為校園就是教書育人、培育棟梁之材的精神領地和打造人類靈魂與道德的崇高空間。可是,幾經滄桑,世事難料,而今的校園在教育的產業化、功利化導向之下,培育出來許多野心家、陰謀家之類的“精英人才”,看看我們的高等學府培養了一些什麼樣的職業精英吧。